彭華茂教授《你好,我的白發人生:長壽時代的心理與生活》新書推薦
admin
2022-06-18 21:59:18
0

原標題:彭華茂教授《你好,我的白發人生:長壽時代的心理與生活》新書推薦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者:彭華茂

< span> 虞美人·聽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宋】蔣捷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讀到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時,恰值我處於一個反思自我的階段,一時間感慨良多。 換作年少時讀這首詞,雖無紅燭與羅帳,但我的心境卻恐與詞人描述的類似,且尚不能體會詞的後半段所表達的意境。 如今雖未及年老,但多年從事老年心理學研究,再加上中年逐漸走向心理上的自洽,總算開始理解"悲歡離合總無情"的蘊意。 中國古詩詞對歲月的感悟,於無形中印證了發展心理學家埃裏克·埃裏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生命全程發展的八階段理論,而其中作為成年期最後一個階段的老年期的綜合與完滿,正是本書圍繞論述的主題。

埃裡克森認為,老年人要面臨的覈心發展任務是對自己的一生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接納所有的成就與缺陷,從而達到自我的完滿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大多數人對老年期這一生命時期大大低估了,既低估了它在生命全程中的重要性,也低估了老年人作為更加成熟的個體在社會中的價值。 老年心理學研究正希望通過對老年期進行客觀、全面、系統的研究,來修正這種偏見。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DsfwIyGWG0U7FVp60hbktsmJ5ULT+qz1crB9Zo+mUNN70L+XEnhENHRPq+VlMGrWRR2n0qCRdaYjqV11lacRsrvicKXMwWWENnMVcXEJPKU="/>

當下,我們國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國家戰畧。 積極應對老齡化,需要綜合國家政策、企業機构、社會輿論、個人等多個層面的應對舉措,老年心理學的研究自然也在其中。< strong>《你好,我的白發人生》挑選了有關老年人的認知、情緒、態度、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對老年期和老年人做一些深入的刻畫,也希望能為我們每個人的高品質晚年生活有所建言。

人們之所以對"衰老""老年"有比較負面的印象,大約緣於老年期比較明顯的生理和認知功能衰退的現象。 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但並非唯一的事實。 一方面,老年人的記憶、反應速度、注意力等基礎認知功能在下降;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決策、洞察力、問題解决等複雜認知能力仍在保持甚至增長。 此外,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异,個人的態度、觀念、策略在保持認知功能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仍具備可塑性,通過積極的認知鍛煉,多從事一些較為複雜的認知活動,比如閱讀、下棋、演奏樂器、跳舞等,老年人是可以改善自己的認知功能的。

當人們把目光集中在老年期"衰退"的一面時,可能會忘記老年人也是成熟的成年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喜悅與悲傷、雄心與理想、願望與訴求。 隨著生理和認知功能的衰退、人際關係網絡的縮小、社會資源的减少,老年期是不是註定成為一段日漸悲觀沮喪的時期? 心理學研究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發現:老年人往往比青年人有更强的幸福感、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積極的情緒體驗。 這是近年來有關老年人情緒、生活感受研究得出的幾乎一致的結論。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這與老年人在生活中以調節自身情緒、獲取積極體驗作為優先目標有關。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老年人在生命發展過程中,自然邁向自我綜合的表現之一。 當我們對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自身生活中的優先事務有更明確的安排,對生命價值有更廣闊的理解時,生命的質量也會隨之提升。

研究發現老年人有更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也發現老年人會體會到焦慮、孤獨、抑鬱等消極情緒。 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水准,减少情緒問題,來自家庭、朋友、社區的人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就日常生活狀態而言,家庭人際關係是老年人最重要、最覈心的人際關係。 在家庭圈之外還有朋友和其他社會關係,無疑是"錦上添花"; 而當家庭關係缺失或者不足時,朋友、鄰里、社區等社會關係就是"雪中送炭"。 大量研究已發現,來自家庭內外的社會支持越多,支持資源越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以及整體精神狀態等方面的結果就越正向。 也就是說,老年人要"有人愛"。 這是從老年人作為接受者這個角度總結出來的。 近年來,隨著"積極老化"觀念的提出,研究發現老年人自身的主動性可能起著更大的作用。 例如,老年人是如何看待老年期生活的(老化態度),老年人如何參與家庭和社會事務(社會參與),老年人是否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都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strong>老年人在"有人愛"的同時,更需要"有事做""愛別人"。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evdAdK9nhZS9HVDA4yiKKMmJ5ULT+qz1crB9Zo+mUNM746rjZjohpBtGdqYCHjvOQpjecLTMmdgFe4NU9zftcgAkAepYXPp4e5tjUKqDrf4="/>

實現自我的綜合與完滿,也包含著調整對衰老和死亡的態度。< strong>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說"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意指我們不該對變老抱持固有的刻板印象,比如認為老年人是虛弱、需要幫扶的,衰老是必須被抵制和摒弃的想法等。 研究發現,這些消極的刻板印象會給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打破各種關於老年期的刻板印象,對生命有更加靈活和有彈性的體認,會有助於自我的成熟。 這種成熟也將折射進我們對死亡的態度中。 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老年人對死亡抱有更多的接納、更少的恐懼,這大概與體會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有關,也與生命的圓滿有關。

本書由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老年心理實驗室的微信公眾號"北師大老年心理實驗室"的科普文章整理而成。 這個微信公眾號由我的同事即同實驗室的親密戰友王大華教授和我共同發起、設定和運營。 我們之所以開設這個公眾號,就是有感於社會對老年群體瞭解較少、關注較少,有關老年人心理的科學知識被介紹得太少這樣的現象,希望更多人能通過我們對一些研究的介紹來理解老年人。 公眾號自2015年開設,至今已推送逾500篇科普文章,內容涉及老年人的認知、情緒、信念態度、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 感謝華章心理的劉利英女士和向睿洋先生的積極策劃和推動,幫助我們從公眾號文章中選取了140篇加以綜合,形成了本書的結構。 本書包括五部分,分別涉及老年人的認知特點、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家庭生活、生活方式、臨終和死亡五大方面。 我們希冀能讓讀者在認識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基礎上,走近老年人的生活,從中得到些許關於如何讓我們自己優雅地老去的線索,從而對生命全程有一點思考。 在這些文章裏,我們介紹了相關的研究,也儘量提供了一些實際可行的應對措施和途徑,希望能在告訴人們"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同時,也為"怎麼做"提供一點思路。 文中所涉具體研究,均參攷了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 但囿於所有科學研究均有局限和不足,文中陳述的一些研究結果和結論可能難以覆蓋所有具體情形。 如果讀者認為部分內容與自己經歷的實際情形不符,歡迎在我們的公眾號下留言探討,也特別歡迎讀者責備指正和提出建議。

公眾號文章由歷年來實驗室的碩博士研究生撰寫,也有非常熱情的大學生參與撰寫。 本書的整理和修改由以下幾比特優秀的碩博士研究生完成,他們是劉雪萍、金夢菡、高林、徐慧、强袁嫣、懷淇琛、梁軼敏、侯雅莉、荀佳偉。 感謝他們辛勤高效的工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整本書內容的整理。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b64Pq9zySn93kgty0uAqZ8mJ5ULT+qz1crB9Zo+mUNO7h+KdS2MIrJKFXrXvt7K+NvjsCBc5ZaPmwNvcueGRCDwfe6LEgleFBuPnsPNQpbE="/>

王大華教授除了幫助我完成整個書稿的架構設計和文章內容的修改指導外,也常常和我一起討論何謂人生的綜合狀態。 人和人之間能够深入交流的話題並不同,更遑論在專業工作領域。 有摯友如斯,餘生幸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