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伯翰
最近MBTI火了起來。 學堂君在與朋友聊天的時候,也經常會被問道"你的人格類型是什麼?" span>
"我就知道,你這麼xx,一定是xxxx。" 這種說法是不是似曾相識? span>
如果學堂君沒有記錯,上一個讓人們樂此不疲地往身上貼的標籤還是星座——
"我是INTJ,我思維嚴謹、有邏輯性、足智多謀",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是金牛座,生性沉穩,具有很强的毅力"。 span>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產生以下的疑問: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貼標籤? span>
貼標籤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讓我們如此熱衷於給自己或他人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 span>
//1. 節約認知資源
認知心理學家S. T. Fiske與S. E. Taylor認為,人們普遍具有認知吝嗇(Cognitive Miserliness),不願意花費時間和努力來精細考慮問題,而是根據簡單、有效的策略來評估資訊並做出決策[1],即根據別人身上外顯的、易於發現的資訊來描繪這個人的形象或作出判斷。 人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總是在追求認知的簡潔性,試圖用最短的時間來瞭解一個人。 span>
"貼標籤"就很符合這一行為的需求。 通過給他人或自己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我們就可以通過簡化的標籤來瞭解別人所具有的特質,或是讓別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對自己的大致瞭解[2]。 p>
比如說,當你剛進入大學進行自我介紹時,"二次元"這一標籤就可以讓你迅速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者,當你告訴新結交的朋友自己是INTJ時,他們會迅速瞭解到你可能是個思維嚴謹、邏輯性强的人(想瞭解更多有關MBTI的內容,可戳:火出圈的MBTI,會是下一個星座式標籤嗎?)。 p>
//2. 歸屬的需要
社會類別化(Social-categorization)與自我類別化(Self-categorization)是指人們會基於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共同特徵把人們分為不同的群體,或將自己歸入某一群體中[3]。 span>
社會類別比較強調個人所具有的職業、階層等社會内容,而自我類別通常具有明顯的語言、膚色等生理特徵。 span>
但共同點是,兩種類別化的目的都是通過給自己貼上某一群體的標籤,來尋求對特定群體的歸屬感。 span>
"北方人""南方人",或是"土象星座""水象星座",這些標籤都表現出個人對歸屬感的需要。 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不僅僅再局限於個人的感受、知識與思考,而是逐漸受到所歸屬群體的影響,把群體成員這一身份逐漸內化為個人自我的部分[4]。 span>
貼上標籤,會有什麼影響
標籤效應(Label effect),是指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即讓自己所具有的特質逐漸與標籤的描述相一致< span>。 比方說一個勤奮的人被貼上"勤勞能幹"的標籤,他就會變得更加勤勞; 當一個吵鬧的孩子被貼上老師"壞孩子"的標籤,他就會變得更加讓人難以忍受。 span>
Kraut的研究要求被試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依據被試是否有捐獻行為將其分為"慈善的人"、"不慈善的人"以及控制組; 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要求這些人做出捐獻時,發現"慈善的人"捐獻的比控制組多,而"不慈善的人"捐獻的比控制組少[5]。 span>
這說明,人們在被貼上標籤之後,往往會被標籤所驅動,使自己的行為更加符合標籤的描述。 span>
怎麼才能不被負面的標籤所操控? span>
//1. 讓他人對自己產生正面的期望
期望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期望能够戲劇性的收到預期結果的現象。 比如說一個原本成績不出色的孩子,在老師的期望之下,會取得相當不錯的進步。 span>
Rosenthal以"測試學生發展潜能"的名義在美國一小學採取隨機抽樣的管道收集了一批學生的名單,並告訴學校和教師這些學生是該校最有發展潜力的群體,期望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在保密的同時進行長期觀察。 八個月後,Rosenthal團隊對名單上的學生進行回訪,發現其不僅在學業成績、智力發展上取得了較大進步,甚至在個人品德、人際關係、行為等方面都有了更好的表現[6]。 span>
這說明,他人產生的積極的期望可以成為我們成長發展的助推器。 當我們意識到"他對我有期待",就會基於"我要證實這是對的"這一自證預言而努力,最終帶來好的結果[7]。 span>
//2. 那些標籤與我無關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曾提及過"課題分離"這一概念。 所謂的"課題",可以被理解為"事情",而課題分離,就是分清"這是不是我的事情"。 span>
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衝突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指手畫腳。 只要能够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能够發生巨大改變。 span>
怎麼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呢? 很簡單,誰來承擔結果,就是誰的課題。 這為我們解决負面標籤的影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別人給我們貼上的負面標籤,是他們的看法,帶來的結果(比如讓你憤怒)也要由他們來承擔,囙此這些負面標籤並非你的課題[8]。 span>
別人怎麼往你身上貼標籤,與你無關。 span>
投票
"
學堂君
學堂君覺得,有一些標籤可以幫助我們超級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cp站隊,比如柯哀or新蘭 ? p>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白潔. (2013). 論認知吝嗇.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1),99-3
[2]盧長寶,胡珮姗. (2018). 懶惰的消費者如何決策?—— 基於線索效用理論的消費者認知吝嗇研究綜述及行銷啟示. 外國經濟與管理(08),58-70. p>
[3]陳滿琪,陳睿. (2021). 自我類別化對社會參與的影響.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02),245-263+273. p>
[4]黃瑞. (2019). 從自我類別化看"王鳳雅事件". 新聞研究導刊(08),48-49. p>
[5]段錦雲,周冉,古曉花. (2014). 正面自我標籤對建議採納的影響. 心理學報(10),1591-1602. p>
[6]黃瑩. (2022). 教師期望效應研究綜述.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2),67-69+91. p>
[7]李薑錦,劉春林,李玨興. 代際視角下領導對員工創造力的自證預言. 科研管理. p>
[8]郎婧. (2022). 自我啟發的治癒之路——深度感悟《被討厭的勇氣》. 牡丹(04),17-19. p>
作者|伯翰
編輯|鹿角灣
美編|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