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伯翰
學堂君常常有這樣的想法:
"我要是能在一年內就學完獲得學位證需要的的所有課程就好了!" p>
"我能不能用幾個月的時間掌握一種新的語言?" p>
"怎麼才能同時掌握多種專業技能呢?" p>
或許看到這裡時,你笑著歎了口氣——這些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啊,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p>
可是,你聽說過Scott H. Young嗎,他曾完成了多項常人看來不可能的任務:
10天搞定線性代數; p>
1年完成麻省理工學院4年33門課程並順利畢業; p>
在1年中遊歷4國並掌握當地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韓語和中文)
……
是什麼樣獨特的個人天賦或特殊技巧促使他達成了這些我們無法企及的目標嗎? Scott將他成功挑戰以上高難度學習項目(他稱之為"超級學習")的方法總結成了9條學習原則:
下麵,讓學堂君來淺講一下這九條原則——
1、元學習:首先繪製導圖
在你開始一個超級學習項目之前,你首先要去瞭解這門課程是如何運作的,學習者必須掌握什麼樣的技能和資訊,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哪些方法(做到這些,你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超級學習項目)——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元學習。 p>
元學習的研究由三部分組成:"為什麼而學"、"學什麼"、"怎麼學"。 你要在一張導圖上列出你學習的目的、你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你决定採用的學習方法。 完善對這三部分的理解,便形成了一張地圖,告訴你如何到達目標而不迷路。 p>
2、專注:磨刀不誤砍柴工
當你完成元學習之後,你需要面對的下一個問題(也是人們在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專注。 人們總是在與專注力進行鬥爭——
如何開始專注,解决拖延? p>
如何持續專注,减少分心? p>
當你想解决拖延的時候,你需要找到你拖延的原因——是有更緊急的事情,還是單純厭惡手頭的這件事? 一旦你認識到自己的拖延傾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况採取措施來抵制這種衝動。 span>
如果你想要减少分心,就要選擇恰當的注意力持續時間,並遮罩或儘量減少干擾源。 p>
除此之外,如果你想提高專注度,請先明確你完成到了任務學習的哪一步,並從小的事情上開始提高專注度。 比如試著靜坐半分鐘,然後是一分鐘、兩分鐘。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幾分鐘堅持就會變得足够强大,足以抵消分心的影響。 p>
3、直接:勇往直前
"直接"指將學習理論與實際的使用情境聯系起來,在大量實踐中獲取經驗、在"用"中學,而非沿襲傳統課堂所青睞的間接學習——指學習時所用的方法與最終的應用相去甚遠,花大量時間解决高度理想化的問題。 p>
雖然當前的教育模式讓我們習慣了間接學習,但是直接學習仍舊是更"有效"的學習策略,它讓我們能够將在特定環境下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環境中,而這是在間接學習的模式下很難發生的。 span>
4、訓練:攻克薄弱環節
為什麼要進行訓練,也就是反復練習? 這是因為學習的過程中,某些步驟會形成瓶頸,限制你熟練掌握整體技能的速度(Scott稱之為"限速步驟")。 p>
在Scott看來,超級學習者經常使用他稱之為"先直接學習後反復訓練"的方法。 p>
第一步是嘗試直接練習這個技能,弄清楚在何時使用、如何使用,並在練習時盡可能接近理想狀態; 下一步,在直接練習之後,找到整個過程中影響整體速度的步驟(限速步驟)並對其進行分離; 之後再回到直接學習中,綜合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p>
當然,在訓練的過程中,你也需要面對這些困難:弄清楚在當前時段需要訓練什麼內容; 如何設計出能够提高的訓練項目; 反復訓練某項子技能很艱難,而且令人不快。 想解决這些的話,你就需要親自去《超級學習者》中尋找答案了。 span>
5、檢索:以測促學
在複習的過程中,我們常用的方法是背誦概念、使用心智圖或反復複習課文,但這些都是比較低效的複習管道。 那麼,怎樣才能高效複習呢? p>
Scott認為,最有效的複習是自我測驗,也就是檢索已有的知識。 p>
自我測驗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有利於將知識從原有的情境應用到其他情境,即"遷移"; 二是檢索能够給予個體及時的迴響,讓你意識到各方面知識的掌握情况。 span>
只要檢索的方向是對的,越艱難的檢索將帶來越好的學習效果。 囙此在自我測驗中,不必在無法完整想起所學內容時過分擔心,你遇到的選取困難可能正體現著你的進步。 p>
6、迴響:不要回避負面評估
超級學習與傳統學習方法之間的區別,往往在於所提供迴響的即時性、準確性與强度,也就是迴響是否及時、是否與學習內容和效果緊密相關、迴響內容的多少。 p>
但是,迴響並非越多越好,至關重要的是迴響的類型——
第一種迴響是結果迴響,它能够給你提供學習的結果(對或錯); span>
第二種迴響是資訊回饋,它能够給你提供錯誤的原因(為什麼錯了); span>
第三種迴響是糾錯性迴響,它能够告訴你怎樣解决錯誤。 span>
顯而易見,在過程中最重要的迴響是糾錯性迴響。 囙此,當面對迴響時,我們既要小心反應過度(害怕迴響會封锁你提升),也要小心對回饋意見使用不當。 span>
7、記憶:別往漏水的桶裏加水
為什麼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遺忘所學的知識呢? 心理學家給出了三個答案:
1、「衰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漸减弱,以至於最後消退的結果; p>
2、「干擾說」:認為遺忘是在學習與回憶之間,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擾。 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迹未發生任何變化。 span>
3、「選取失敗說」:認為遺忘是在選取有關資訊時,沒有找到適當的選取線索。 p>
那麼,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儘量減少遺忘的影響呢? 首先,可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進行間隔性的重複記憶; 其次,可以通過多次重複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到成竹在胸; 最後,可以採用圖片來輔助記憶(比如APP"百詞斬"的記憶管道)。 span>
8、直覺:在形成直覺前要深入思考
我們在解决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將注意集中於問題的表面特徵。 但是,僅僅去烦乱問題的表面特徵,有時候與解决問題的正確步驟風馬牛不相及。 這時,我們就需要依靠直覺來尋找解决問題的正確方案。 p>
怎麼培養直覺? 你需要知道的是,直覺往往是從解决難題的過程中獲得的,囙此不要輕易放弃難題,而是對其深入思考。 與此同時,Scott認為,通過證明來理解問題有助於直覺的形成;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在解决難題的時候,你應該選擇具體的例子而非抽象的概念。 span>
9、試驗:跨出舒適區去探索吧
Scott認為,試驗是精通的關鍵。 在他看來,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下,你被認為可以積極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鼓勵你看到改進的機會和潜力; 在此之上,試驗性思維模式則通過執行某項計畫來實現結果的改進。 p>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類型的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