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灰M
我們早在嬰兒時期就接觸到疫苗了,它給我們幼小的生命加上了一層保護罩,减小病毒入侵的幾率。 span>
根據WHO的數據,疫苗現時每年可以預防200萬至300萬例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得到改善,還可以進一步避免150萬例死亡。 span>
疫苗猶豫:全球衛生面臨的十大威脅之一
疫苗是歷史上最安全,最具成本效益的醫療干預措施之一,對公共衛生和個體健康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和貢獻。 p>
然而,在疫苗被科學數據證明有效的情况下,公眾對疫苗資訊和接受程度仍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國家甚至因疫苗接種率低出現了疫苗可預防疾病(VPD)發病率的反彈[1]。 p>
2012年,WHO明確把儘管疫苗可用,但人們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的現象描述為"疫苗猶豫",並為應對疫苗猶豫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
什麼影響了人們對疫苗的態度? span>
在現代社會環境下,與疫苗相關的謠言或者偏頗報導散播的因素可能有:媒體發達、人們的自我意識强烈、科普的不及時不充分等。 p>
個別偶合病例或者罕見的嚴重异常不良反應案例很容易被媒體和反疫苗團體渲染,甚至編造虛假報導,使福斯產生誤解,造成福斯對疫苗的不信任,導致疫苗猶豫,極端情况下就會發展成反疫苗事件。 p>
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反疫苗事件,這不僅在人群造成疫苗接種與疾病的反復,也給社會也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 p>
總的來說,影響人們對疫苗態度的因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span>公眾對不良反應認知的局限
在1974年1月,英國威爾遜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宣稱有36名兒童在接種"百白破"疫苗後發生了腦部疾病,研究發佈之後引起很大社會反響。 span>
在1974年至1978年之間,英國兒童"百白破"疫苗接種率從80%下降到了30%,在疫苗接種率顯著下降之後,在1997年,百日咳發病率從十萬分之一上升至1/1000-1/500[2]。 span>
然而經過三年研究,英國衛生部發現:百白破疫苗確實有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這個概率約為十萬分之一。 但是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兒童而言,百日咳發病率約為五百分之一,且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span>
//2. span>報導和研究的偏差
除了公眾對不良反應認知的局限之外,媒體、甚至相關科研人員報導和研究的偏差有時也會引發社會的反疫苗事件。 span>
比如在1993年,一起關於"麻腮風"疫苗導致自閉症的假研究,造成了歐美近年麻疹暴發流行。 span>
該研究在公佈之初被媒體大肆報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儘管有後續研究證明"麻腮風"疫苗與自閉症並無關係,但卻鮮有媒體跟進報導。 因為事件前後失衡的報導,公眾會有一種麻疹會導致自閉症的錯誤印象,而這種錯誤印象會進一步誤導公眾行為。 span>
該研究的結論在六年後被證明"實為偽造",作者也於2010年被吊銷了行醫執照,但懷疑的種子依然被深深埋下,這場世紀末的鬧劇和被裁撤的論文一起成為了疫苗陰謀論的一面"旗幟"。 span>
//3. span>"過度自信"
而另一方面,對疫苗的有限認知和關於疫苗的錯誤資訊也深刻影響著公眾的態度——公眾出於對於已掌握知識的"過度自信"而拒絕接受疫苗。 p>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tthew Motta等人借用社會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分析了反疫苗運動中公眾對專家的態度及其所導致的政策立場[3]。 p>
所謂"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一般是指:能力欠缺者由於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對其所掌握的錯誤結論產生"過度自信"的錯覺。 p>
研究結果發現:部分美國成年人持反疫苗政策立場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比醫學專家懂得更多。 p>
為什麼我們會對打疫苗猶豫不決? span>
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階段——在疫苗實際可用之前,一個研究小組對20個國家的近7000名參與者(大多數年齡分佈在25-54歲)的新冠疫苗接種態度進行了調查,試圖揭示是什麼讓我們對疫苗猶豫不決。 span>
該項研究得出了以下三個重要的結論:
//1. span>越相信陰謀論,越不願意接種疫苗
有許多因素可能會使我們傾向於喜歡或相信陰謀論。 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素養和經歷,如對政府機構的低信任度、對少數群體的偏見、較低的自尊和對存在威脅的感知等。 span>
而這項研究衡量了一個人是否願意相信疫苗陰謀論和接種疫苗的意願之間的關係。 結果表明,一個人支持陰謀論思維的傾向越强,接種疫苗猶豫程度就會越高。 span>
面對陰謀論的傳播,該研究的作者認為糾正錯誤資訊不是最有效的,而是要號召社交媒體在陰謀論傳播之前就封锁相關內容的發佈。 span>
//2. span>個人感知到的風險越强,越願意接種疫苗
每個人對風險的容忍度是不同的。 該研究的作者通過詢問一個人認為自己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來評估個人感受到的風險。 不出所料,個人感知風險越大,就越願意接種疫苗。 即我們對自身風險的判斷程度越高,我們採取預防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 span>
雖然這個發現看起來很直觀,但它相當重要。 span>
我們需要讓風險資訊更好、更準確的傳達。 而在這個過程中,資訊傳播者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衛生保健提供者、社區領導人、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導師都可能對個體疫苗接種意願產生影響。 span>
//3. span>親社會的信念越强,越願意接種疫苗
親社會行為不僅僅指幫助他人。 研究人員通過詢問受訪者在新冠流行的背景下"是否願意幫助他人或為他人做出犧牲"等相關問題,來衡量他們的親社會程度。 span>
研究人員還詢問了受訪者"是否願意為集體利益支持強制性疫苗接種",並且得到一個普遍的結論:親社會的意圖和信念越强,接種疫苗的意圖越强。 span>
這一結果給疫苗推廣工作的啟示是:可以嘗試在疫苗接種的推廣與促進工作中,傳遞親社會資訊。 比如,使用"接種疫苗可以保護你的親人"這樣的親社會資訊宣傳語。 span>
疫苗帶來的"奇迹"
在大約70年前,天花正在肆虐地球之時,一群醫生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非常荒謬的信念:他們相信天花一定可以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p>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發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全球健康運動,向天花最後的大本營——印度,發起衝擊。 在世界衛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