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咕噜咕噜
小说《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不但有一位数学天才老爸,她的暗恋对象兼同桌也是位数学天才。一路见证了天才们开着金手指、轻松解决数学难题,林朝夕这样一个"普通人"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她的天资并不差,并且从小在老爸的悉心指导下,积累了扎实的数学功底。但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她还是退缩了,选择了文科,因为她觉得,数学是属于天才的游戏,所以自己并不适合学数学。
剧版《天才基本法》截图
这种将"天才"与"普通人"加以区分的看法其实反应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天生的智力决定了后天的成就,智力造成的差距是努力很难弥补的。
但其实,正是这种观念让我们不愿再努力,进而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智力决定论"的错在哪?
很多人认为,智力测验的分数就可以反应孩子未来的成就高低。因此可以看到,家长们支付高昂的费用请专业机构给孩子做智力测验;学校里,老师用智力测验的分数来将学生划分等级,给予不同的期望;得知自己智商测验分数的孩子心态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但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们通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智力是可变的。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1]: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指以神经系统为基础,不受教育和文化影响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简单推理能力等,通常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则是指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言语理解、数学知识、社会理解等。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智力测验的结果看作真理,相信它能够预测未来的时候,也就忽视了改变的潜力,忽视了教育和努力的意义。而这种心态上的差异可能比一时的智力分数更能决定最后的结果。
智力实体论vs智力增长论
很显然,如果你更倾向于选择选项1、2,那么你会认为智力是一种固定的、天生的能力,也就是持有"智力实体论";
如果你更倾向于选择选项3、4,那么你会认为智力是可塑造的、在个人掌控之下的,也就是"智力增长论"[2]。
提问:智力 = ?%努力 + ?%能力
当让大学生完成这个等式时,智力实体论者和智力智力增长论者给出的答案平均下来分别是:
智力实体论者:智力 = 35%努力 + 65%能力
智力增长论者:智力 = 65%努力 + 35%能力
也就是说,智力实体论者认为智力是一种天赋,努力不仅作用不大,反而证明自己很"笨";
而在增长论者看来,智力更多是自己所学习的、所能做的以及有多努力地去尝试。
实验研究发现,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预测了学生之后的学习成绩:
进入初一之后,课程难度变大,学生的成绩排名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者测量了升入初一一个月的学生的智力理论(实体论vs增长论)及其对自身智力水平的信心[3]。并且对比这些学生小学时的成绩和初一结束时的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持实体论的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有所下降。总体说来,小学阶段就表现不佳的学生到了初中依然不佳,但许多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现在却成了后进生。而这些成绩下滑的实体论学生原本对自己的成绩充满自信。
与之相反,持有增长论的学生班级排名明显提升,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就好的学生到了初中成绩依然很好,而还有不少小学时候表现平平的学生一举跃升到了优异的行列。这些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智力很高,但他们相信这种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他们也正致力于此。
也就是说,在面对和应付困难的过渡期时,学生的智力理论要比他们的自信程度更重要,持有智力增长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进而取得进步。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智力理论会造成这种不同的结果呢?
面对失败的两种反应
在面对失败和挑战时,智力实体论者和智力增长论者会有不同的反应。
在实体论者眼里,每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的结果可能都在暗示着自己有多聪明,失败会使自己整体的智力水平受到质疑。因此,这部分人为了得到认可,忙于展示自己的聪明,在面对可能暴露缺陷的威胁时,他们宁愿放弃潜在的学习机会,也要摆出"不是我不聪明,而是我没努力"的姿态。
这种目标属于"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即旨在赢得和自身能力有关的积极评价同时避免消极评价。所以这部分人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聪明,尽量避免犯错。
与此不同的是,增长论者认为:失败只意味着你当前的策略或技能不够。因此,这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变得聪明,他们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且能够抓住和利用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技能的机会。
这种目标属于"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即旨在通过任务提升自身的胜任力。学习目标反映了个体对学习新技能、掌握新任务或理解新事物的渴望,这是一种对变得更聪明的渴望。
研究者发现,改变智力理论(增长论vs实体论),即可培养不同的目标(表现目标vs学习目标)。
研究者将五年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分别阅读论证实体论和增长论的文章[4]。在实体论的文章中,将爱因斯坦等杰出人物的成就归因于固定的、天生的智力;在增长论的文章中,将其归结于后天发展的智力。
接着,让学生选择他们想做的任务。表现目标任务被描述为:"是你擅长的,同时又足够有难度来证明你很聪明"。学习目标任务则被描述为:"困难的、新颖的、特别的,你可能会产生迷惑甚至犯错,但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全新且有用的东西"。
结果发现,阅读了实体论文章的学生更可能追求表现目标,他们希望自己看起来很聪明;而那些阅读了增长论文章的学生则更加追求学习目标,他们想要变得更聪明。
类似的研究结果在大学生身上也得到了验证,研究者让两组大学生分别阅读实体论和增长论的文章后, 让他们解决一组问题并给予反馈,反馈表明他们完成得较好或较差[5]。然后研究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被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大多数人测试表现"的辅导课,让学生选择是否参加该课程。
结果发现,在得到积极反馈的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愿意参加该课程,且阅读实体论文章的人和阅读了增长论文章的人在该选择上没有差异。这意味着当实体论者做得不错且不担心会暴露自己的无能时,他们愿意采取补救措施。
但在得到消极反馈的学生中,73.3%阅读了增长论文章的学生希望获得辅导,但只有13.3%阅读了实体论文章的学生想参加这门课。智力实体论让学生害怕让他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并且忽视了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重新对失败进行归因
以上的实验不仅说明不同的智力理论会造成巨大的成就差异,还说明这些理论是可塑的——仅仅是阅读一篇令人信服的文章就可以改变你的观念。
在改变对智力看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在失败时重新进行归因:
智力实体论引导我们将失败视作对自我的质疑:"我不够聪明,所以我做不到。"这时,失败会带来重大的沮丧,让人很难鼓起勇气从中学习,继续应对挑战。
但其实,失败只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花费更多的时间、适当改变策略、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等。失败并不代表着你是什么样的人,只代表着你需要做什么样的事。
"普通人怎样成为天才?"
剧版《天才基本法》截图
在《天才基本法》中,林朝夕一直在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怎样达到天才的成就,她最终也得到了答案: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这就是答案。"
无论天资如何,努力永远不会辜负你的热爱。
"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5颗星
趣味可读性:5颗星
科学严谨性:5颗星
卡罗尔 • 德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动机、人格及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领导者,"成长型思维"理论提出者。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和生动的故事,来说明实体论者和增长论者的区别。除了在智力方面,实体论和增长论的区别还体现在人格、意义系统等多个方面。相信这本书会为你揭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赠书活动
你是智力实体论者还是智力增长论者?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2年8月5日(周五)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供的《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一书。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Cattell, R. B. (1963). "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A cr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卡罗尔·德威克. (2021). 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实现理论(王芳, 左世江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Henderson,V., & Dweck,C.S.(1990).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in adolescence: A new model and data. In S.Feldman andG.ElliOt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Dweck, C.S, & Leggett, E.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3.
[5] Hong,Y., Chiu, C., Dweck,C.S., & Lin, D. (1998). A test of implicit theories and self-confidence as predictors of responses achievement challenges.
作者 | 咕噜咕噜
编辑 | 阿某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出柜 | 吵架|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