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雨润草木非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以下的经历:
(来源:B站@进击的老flag人)
当你听到所有人尤其是小学生都在唱孤勇者时,哪怕它是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你也会觉得没之前那么好听了;
虽然许多影视作品中的第一主角完美无缺人见人爱,但你还是会更喜欢其他有些缺点但个性鲜明可爱的角色,认为主角也比不上他们。
这或许是一种对于流行文化的恐惧,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而这种心理是出于你对自身独特性的保护。
什么是独特性?
独特性就是你身上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特性。这些特性用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标识自身与他人的不同,识别与自己拥有同样特性的群体。
如果你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独特性和共性,并且通过共性和独特性去识别并融入不同的群体,将有助于我们形成自我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反过来,当你和周围的人都不太一样时,你的独特性则会吸引别人更多的关注,或者是引起其他人的偏见。
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和洛伊丝·英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哈佛的一些大学生观看一位男士阅读的录像并观察这位男士的特征[4]。
参与者被随机分成「特殊引导组」和「没有特殊引导组」。对于特殊引导组,研究者会给参与者特殊的暗示,如:这位男士是癌症患者、同性恋者或者百万富翁等等,让被试认为这个男士是非同寻常的。
结果显示,有特殊引导的一组学生对该位男士的关注度更高,他们发现了更多另一组参与者没有发现的特征;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这位男士的评价也会变得更为极端。
由此可见,独特性在我们生活中对于各种人、事、物的认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人们有着强烈的追求独特性的需求。
美国普度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奈德和弗洛姆金曾让普度大学的大学生们参加态度测试,并随机告知他们:他们与其他一万名学生的态度截然不同或完全一样。之后,再试图让他们产生从众行为。
结果发现,那些最有可能不从众的人,恰恰是那些被研究者诱导认为自己最不独特的人。
(来源:https://img0.baidu.com/it/u=1444225570,1974688432&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4&h=500)
虽然我们并不太喜欢过于离经叛道,但我们仍然希望能有自己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的独特性时,自我感觉更良好。
于是,我们坚持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在合群的同时又特立独行着。而且,不仅要与众不同,还要好于其他人。
为了保护自身独特性,逆反心理产生了
一项关于广告的研究是这样的:在同等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立刻购买那些"仅限一天销售"的广告的产品,而不是那些"仅限三/五天销售"或者不限天数销售的产品。
类似的,当商家打出"仅限X件销售"时,消费者会更多地考虑买X件以上商品;在"X件起售"时,消费者却更容易考虑如何购买少于X件的商品[2]。
当消费者能很明显看出商家想要让自己多买东西的意愿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因为限制销售时间或者件数是一种社会压力,压迫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独特性,使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独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购买商品。
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被破坏,自然便会觉得"教我做事?我偏不如你意"[1]。
(来源:https://img2.baidu.com/it/u=2442011256,582766777&fm=253&fmt=auto&app=138&f=JPEG?w=467&h=463)
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许多人都讨厌穿学校统一发的校服。校服的千篇一律危害到了我们的独特性,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感,让我们感觉自己不那么像"自己"了。在能够自由穿衣的假期我们也会更喜欢穿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校服。
但等到上大学时,没有了学校的强制管理,一些人反而会穿起自己高中时代留下的校服,而且可能会对以前的校服有更好的评价,比如"认为校服比其他衣服更舒适耐看"、"校服是来自某所中学的标志或者纪念"等等。
这时,穿校服这个行为反而会增强我们的自由感。对于热爱自己高中的同学来说,穿校服还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信的感觉,这对于保护自己的自我意识和独特性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而对于流行文化恐惧这件事而言,不喜欢别人都喜欢的东西正是我们的一种倔强,希望能以此保护自己的独特性。
如果我们能摆脱别人的目光,可以真正"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校服也能好看,流行文化也能顺眼。
可惜人们都生活在社会中,没人能完全摆脱与他人的比较_(:з」∠)_
当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喜欢了...
当我们喜欢的明星或者up主突然出圈/结婚/谈恋爱,或者曾经自己喜欢的小众的爱好突然流行起来了,这种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交了更多朋友,或者交到了比跟你关系更亲密的朋友,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气愤,或者干脆就不再喜欢这些曾经喜欢的东西了。
(来源:知乎)
和我们对本就流行的文化的恐惧一样,这些突然地、不讲理地被其他人也喜欢上的东西,破坏了我们的归属感,于是我们也不再会对它有过多的热爱了。
等等,归属感?这听起来似乎与独特性搭不上边?
其实这种现象也是对于独特性被破坏的一种体现,这与另外一个概念——「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关系有关。
我们平时会时时比较和寻找自己与他人的独特性和共性,将我们身边的群体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是指和我们共同拥有某些共性的人,而「外群体」是指和我们不同的群体。
也就是说,内群体这个相对比较小的群体所拥有的共性就相当于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独特性,在这个群体里面的我们会有时时比较自己的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欲望,试图证明自己的群体有优于外群体的特点。
相比与外群体而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偏爱自己所归属的内群体。在内群体内部我们会寻求同伴对我们的尊重以证明自己属于这里,在外群体中我们又为自己的内群体共同努力以追求自己归属于内群体自豪感。
(来源:知乎@林若因)
所以许多人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歌火起来,或者是给自己原来喜欢但后来火起来的作品打低分,是因为自己原来所属的内群体涌入了本不该在此存在的外群体,破坏了原本内群体所拥有的独特性而导致了心理失衡[3]。
面对"流行文化恐惧症",我们可以...
其实,对于流行文化的恐惧,在本质上是对于剥夺我们自己独特性的一种恐惧,一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降低自己的社交需求,有意识地减少自己对于其他人评价的关注程度,专心欣赏流行文化本身的艺术价值。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在这种心理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必去苛求自己避免偏爱和放弃偏爱的倾向。我们了解了自己不喜欢流行文化的原因以后也可以更加放心地去讨厌或者热爱流行文化,去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喜欢和厌恶。
最后,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并不等于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最重要的是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平衡自己独立与依恋的需要。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所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投票
"
学堂君
学堂君觉得,独特感好像是个比较唯心的事。如果坚信自己已经够独特,那无论做什么就都是独特的。而如果无法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就可能会特意去做很多事情来证明自己的独特——叛逆期的朋友也许是这样的心态?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Albarracin D, Jung H, Song W, Tan A, Fishman J. Rather than inducing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requiring vaccination strengthens intentions to vaccinate in US populations. Sci Rep. 2021 Oct 21;11(1):20796. doi: 10.1038/s41598-021-00256-z. PMID: 34675256; PMCID: PMC8531364.
[2] 贺远琼, 唐漾一, 张俊芳. 消费者心理逆反研究现状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 38(2): 49-61
[3] Kovács, B., & Sharkey, A. J. (2014). The Paradox of Publicity: How Awards Can Negatively Affect the Evaluation of Qual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9(1), 1–33.
[4] 彭聃龄(2019). 普通心理学(第5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 雨润草木非易
编辑 | Emeria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出柜 | 吵架|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