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癌症,许多人都能感受到一股寒意。尤其是在被诊断出癌症后,患者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前往大城市的高端医院。然而,随着江苏省“千县工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癌症的诊治正在逐渐走进每一个家庭,甚至在患者的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医疗服务。到2026年底,江苏全省的所有涉农县都将建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照护。
在此背景下,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是,参加免费的癌症筛查活动,获得及时的治疗机会。例如,射阳县的李奶奶便是这样一位受益者。作为一名72岁高龄的老人,李奶奶在参与结直肠癌筛查时被发现了问题,经过及时的微创手术后,不仅得以康复,连日常的复查与饮食指导也得到了社区医生的全程跟踪,让她无忧无虑。她的感慨更是让人心生温暖:“真没想到,在家门口也可以看好大病。”
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得益于江苏省的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通过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形成了“防、筛、诊、治、康”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宋艮高,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代表,分享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以往,患者们需要主动求医,现在则是医生主动出击,寻找潜在的癌症人群。这一机制,让众多无症状的患者有机会被提前发现,降低了癌症晚期的风险。
针对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肿瘤防治中心不仅注重疾病的筛查与诊断,更强调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建设数字化平台、设立“个案管理师”岗位,使整个治疗流程能够精细化管理。对于那些筛查出肠息肉的患者,他们也会得到重点关注和后续的管理指导,确保所有患者能够在持续的跟踪中保持健康。
江苏省内已有17个县域启动肿瘤防治中心建设,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38个。通过“千县工程”,优质医疗资源将不断下沉到基层,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如江苏省癌症中心的束一平所言:“打通优质资源通道,让县域居民的健康更有保障。”
当然,在推进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基层医院的支持与提升,将是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江苏省还将在公众教育、癌症筛查、早诊早治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有效,进一步提升癌症的防治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江苏正在向着让癌症“可预防、可治疗、可管理”的目标迈进。到2026年底,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将有力地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对癌症的传统认知。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否身处险境,面临癌症的恐惧与困扰,如今都能在自己所居住的县域找到一丝安全感。经过现实而务实的努力,癌症的治疗将不再是去往大城市的旅程,而是一场可以在家门口完成的健康守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