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升,肠镜逐渐成为人们常规的体检项目,不少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了息肉。那么息肉到底是什么?会变成癌吗?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结直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
什么叫“息肉”?
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形态上的概念,是指肠道内高于周围肠黏膜的隆起物。也就是说,但凡是从黏膜表面凸向肠腔内的「小肉肉」,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可以称为息肉。
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有的像木耳,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土丘,有的像珠峰……,可以有长长的蒂也可以无蒂。
肠镜发现息肉,往往需要活检做病理检查(也就是把取下来的组织做成病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息肉的病理学定义是:上皮或腺体增生、突出于黏膜的结节。这些简结节肉眼看起来或许没有差别,但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形态,会千差万别、善恶迥异。
常见的结直肠息肉都有哪些病理类型?
(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PJS)息肉等。
以炎性息肉和普通型腺瘤最常见。
肠镜下息肉长这样:
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广基锯齿状腺瘤
显微镜下长这样:
管状腺瘤
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广基锯齿状腺瘤
哪些息肉会发生癌变呢?
结肠癌发生有四个途径,其中两个与结肠息肉有关,95%以上的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演变来的。但不是所有的结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其中腺瘤和锯齿状腺瘤均会发展为结肠癌。而大部分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多不会发生癌变。
炎性息肉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
普通型腺瘤和锯齿状腺瘤是肿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是基因异常引起的,年龄越大发生几率越高。腺瘤均具有异型增生,所谓异型,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有差异,差异小异型性就低,属于低级别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差异大异型性就高,属于高级别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风险增高,需要重视,建议完整切除并随访。
结肠息肉多久会演变成癌呢?
腺瘤性息肉一般需10年以上才会癌变,而对多于3枚息肉、有大于1cm的息肉、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被称为高危息肉或进展性息肉,其更容易发生癌变,建议完整切除并随访,一般1年后复查。
而锯齿状腺瘤发生癌变的时间更短,一般为3-6年,>1cm的锯齿状腺瘤或多枚锯齿状腺瘤建议半年复查肠镜。
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大部分结肠息肉均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可以采用活检钳夹除,0.5-1cm的扁平息肉可以使用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带蒂的或者>1cm的息肉可以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方法。>2cm的息肉可以使用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SD)。对于有粘膜下浸润的息肉则需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阅读更多
2024年医院招聘信息(增补)
本周门诊出诊信息(每周更新)
市委书记再次莅临我院新区医院项目观摩
奋进之笔书写高品质健康服务“示范答卷”
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来院调研
病理科 付刚
编辑:宣传部 闵捷
审核:宣传部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