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PCI )术中重要分支出现血流减慢(TIMI 1~2级)或急性闭塞(TIMI 0级)时,常会导致心肌灌注损伤,但往往能在术中能够被及时发现并采取导丝再入、球囊扩张、置入支架等紧急血运重建措施。
近期,湖南省人民医院荣晶晶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PCI 术后分支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血液动力学障碍,因此PCI术后应积极进行功能学评估。
作者指出,PCI 术后即刻评估分支灌注情况,以决定是否进一步进行分支干预或结束手术,对于改善存在分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进一步分析显示,PCI 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的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开口的直径狭窄率、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的直径狭窄率、分支病变长度是冠脉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连续纳入2022 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PCI的非左主干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11例,分叉病变共计234支。根据PCI术后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0.8 认为分支有灌注障碍,51 例患者被分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53 支分支病变),160 例患者为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μQFR≥ 0.8 ,181 支分支病变)。
所有患者PCI 术后分支血流分级均为TIMI 3 级,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53 支(22.6% )血管术后分支平均μQFR 为0.70 ,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术后分支的平均μQFR 为0.93 。
与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比较,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的分支病变长度、分支参考直径、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升高,主支与分支直径比、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前主支μQFR 降低。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228 )、 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OR=1.110 )、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115 )、 分支病变长度(OR=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