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八十七载,痛未敢忘!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戮。历史的鲜血凝成了12月13日这个刻骨铭心的日期,它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国家公祭日。
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先辈们。
然而,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们讲述这段历史时常常犹豫不决,担心战争的残酷细节可能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这让人不禁思考: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平衡历史教育与心理健康?
该不该与孩子谈论战争,讲述那些过去?
一、为何犹豫与孩子谈论战争?
在战争这个沉重的话题面前,许多家长选择回避或模糊处理,甚至举报《长津湖》等战争影片。家长们为什么怕了?其实原因不难理解。
1.担心心理负担过重
战争的残酷与恐怖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冲击。家长害怕孩子过早接触这些沉重的事实,会因此产生恐惧、不安,甚至噩梦。尤其是幼龄儿童,他们对善与恶的理解尚未成熟,可能难以消化战争的复杂性。
2.害怕破坏纯真的世界观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童年是充满美好和快乐的,而战争故事往往充斥着暴力、死亡与苦难。家长担心,这样的主题会让孩子对世界失去信任,对未来感到悲观,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发展。
3.怕引发模仿与不良行为
一些家长认为,讲述战争可能会让孩子接触暴力的概念,甚至对武器和冲突产生不恰当的兴趣。特别是当孩子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时,这种担忧更为明显。
4.和平环境下的无感
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一些家长可能觉得战争离生活太遥远,认为谈论它没有现实意义。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关注点在孩子的学业、兴趣爱好等“现实问题”上,而非一段“遥远的历史”。
这种种顾虑,虽然出发点是善意,却可能让孩子失去认识世界的机会,失去感受和平珍贵的意识。
二、正确谈论战争对孩子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
适度、理性地与孩子谈论战争,可以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1.培养历史意识和同理心
通过了解战争的残酷,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意义,学会珍惜当下安宁的生活。
同时,通过了解战争中的受害者与幸存者的故事,孩子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坚韧,从而更具备共情能力。
2.让孩子逐步学会面对复杂的世界
与其让他们在成长中通过偶然的途径接触不完整的片段,不如在家长的陪伴下,以适合年龄的方式引导他们逐步认识现实的多面性。
这不仅能避免他们被片面信息误导,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
3.增强心理韧性
在适当的引导下,孩子可以通过了解苦难背后的抗争与希望,明白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体验能成为他们未来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支柱。
因此,打破这种心理屏障,找到适合的方式与孩子讨论战争,是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与孩子谈论战争
战争不仅关乎历史与现实,也是一种探索人性与情感的窗口,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了解战争,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1.共情的桥梁
通过分享真实的故事,比如一位士兵在战场上对家庭的思念,或难民在逃亡中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战争中的人性和挣扎。
这些情感元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学会珍惜和平。
2.历史的回响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族或国家历史中可能经历的战争,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生活。
例如,分享祖辈在战乱时期的生活故事,让孩子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
3.艺术的视角
战争往往激发了大量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这些艺术形式是与孩子探讨战争的一个温和途径。
例如,通过阅读故事绘本《牧羊女战士》,孩子们可以从故事中理解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学习勇气和团结的重要性。
4.年龄的适配
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成熟度,谈论战争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对幼儿(4~7岁),以安全感为核心,不主动提及战争,简单解释为“人们解决问题时没找到更好的办法”,并通过地图或故事书让他们认识世界的广阔。
对学龄儿童(8~12岁),鼓励提问与讨论,通过回答“为什么打仗”等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正义与和平,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青少年(13岁及以上),强调独立思考,帮助他们甄别信息真伪,并通过沟通分享观点,启发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
与孩子正确谈论战争会是他们构建价值观和人性深度的重要一课。
或许我们无法避免战争的话题引发短暂的沉重,但正是这份沉重,能够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启发他们成为能够捍卫正义与和平的下一代。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今天的孩子,终将成为明天的希望。
作者:盐酸
编辑:唐蔚 李硕然
审核:姜峰 李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