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它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病人,收获了大批国内外的“粉丝”,黄斑水肿的患者当然也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治疗。
中医眼中的黄斑水肿
《血证论》中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流不畅或血液溢出血管外等病理表现可导致脉外之津液环流不利,亦致气滞,促使津停为水。通俗来讲,就是指血管病变导致血液淤积,血管内外液体循环不畅,引起水肿,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的血管损害在黄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中医认为导致黄斑水肿“内生水湿”的产生与“血不利”“血瘀”关系密切,而“血瘀水停”是其直接病机。
另外,中医认为黄斑属脾,目为肝窍,瞳神属肾,消渴病(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燥热为其标,阴虚燥热日久恐将耗气伤阴,阴亏则血行不畅,日久血瘀脉中,“血不利则为水”,故而眼底脉络瘀滞,水湿凝聚,出现黄斑水肿、 渗出。
故导致黄斑水肿“血瘀水停”病机产生多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阳气化失司及气阴亏虚等气机运动障碍等病因有关。这也与西医对黄斑水肿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认知相符合。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
中医治疗方案与病因、分型有关,具体如下。
1. 脾虚水停证
患者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物变形,倦怠懒言,面色萎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缓或濡。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常用方药为参苓白术散加减。
2. 肝郁水停证
患者也会出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还可出现肋胀痛,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白或腻,脉弦。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利水为主,常用方药为逍遥散加减。
3. 阳虚水停证
患者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变形、面色晃白、肢体浮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以及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疗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常用方药为真武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4. 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
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者视物变形,或眼前黑影飘动,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主。常用方药为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