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绪之前,请先关照自己和孩子的身体。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不安的孩子》的书,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莫娜·德拉霍克博士,她在书中提到了一种观点:我们的行为情绪,不仅受大脑影响,同样也受身体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像高速公路一样在身体和大脑之间传递信息,影响着人类的生理、情绪和行为。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睡眠不足、身体生病、工作缠身时,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的一点小错大发雷霆。哪怕我们明知道自己这样不对,甚至冷静下来还会后悔不已。可是下次面临同样问题时,还是会忍不住发火、生气。
我是一名星宝妈妈,也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相对于普通孩子,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狭窄兴趣、易激情绪,更容易逼疯一个妈妈。
虽然我娃只是轻度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正常,认知、语言也都还算可以,但他上来那个固执刻板的劲头,真的能让家长崩溃。
比如他出门,一定要坐固定的电梯。哪怕上学要迟到了,哪怕那部电梯一直不来,他也坚持要坐到自己想坐的那部电梯,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没让他坐,就会一直崩溃一直哭。
比如他坐公交车,一定要指定车次。这个指定车次的意思是车型、车牌号、车身广告都必须一样,如果刚好这趟车换了车身广告,或者他想象中的那趟车一直不来,那他也会各种纠结、难受以及崩溃大哭。
比如他看动画片,一定要指定第几集。这个第几集通常是他提前好几天就想好的,然后到了那天就必须看那集。如果他自己忘了,大人也忘了,那他也会一直焦虑、崩溃、大哭。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哪怕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哪怕知道他自己也备受折磨(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会跟我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有时还会主动跟我说对不起,每当这时我都好心痛),也很难每次都保持稳定的情绪。
因为我自己就身体不好,经常胃痛、腰痛、头痛,还长期失眠、神经衰弱,家里一大堆家务,还得同时兼顾工作,这种状态之下,要是再碰上孩子不断磨人,真的没办法一直忍住不发火。
但每次发火之后,我又特别恨自己,恨自己不是个好妈妈,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包容和爱,继而开始焦虑,连我都无法全身心的包容他,那他去学校、去社会里要怎么办,未来要面对多少艰难,身心会受多少委屈……
想着想着,又是一夜无眠,然后第二天状态更差,面对他的刻板更加无法冷静……
如此恶性循环。
直到我身体上的疾病消退、家里老人过来帮忙、工作上压力不大、能够保证基本的睡眠时,以上状况才能有所改善,我才能重新变回那个耐心、包容、能共情的妈妈。
所以,无法在孩子面前保持稳定的情绪,家长需要关注学习的绝不仅仅是情绪控制能力和教养孩子的方式,更应该好好关照一下自己的身体,让自己从劳累、疾病、失眠、压力等状态中解脱出来,有病的治病,该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该找人帮忙就找人帮忙,一定不要让自己经常陷入“力竭”的状态。
只有身体有余力了,才能控制调节情绪,面对孩子挑战才能稳定得下来。
而且不要觉得自我关照是一种自私,相对于低质量(充满怨气、时常暴怒、漫不经心等)的24小时陪伴,情绪稳定、包容有爱的固定时段高质量陪伴显然对孩子更好。
这不仅是爱己,也是爱孩子。
至于如何处理孩子带来的各种挑战,《不安的孩子》一书中也有详细讲解,可以分析孩子当下的身体预算、神经平台来决定应对方式,通过亲子间的共同调节来提高孩子的调节能力。
这种方法被称为脑身教养法,它的核心观点是孩子的许多行为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对压力的自我保护性反应,所以我们可以在认识到这点的基础上,先关照好自己,然后进行亲子间的共同调节,慢慢提高孩子的调节能力。
相对于育儿领域另一种盛行的行为分析法,这种脑身教养法是自下而上关注孩子整体状态,提高孩子能力,而不是自上而下通过矫正行为来管理孩子,所以更利于家长自己稳定情绪,和孩子达成亲密关系,帮孩子“无痛”进步。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普通孩子,对于我养育自闭症孩子也有很大的启示。
书中有很多真实案例和实操建议,如果想拥有温馨亲子关系的同时,帮助孩子成长进步的,真的建议去好好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