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血糖最危险?医生提醒:血糖有6个警戒值,你知道几个?
创始人
2024-12-17 18:34:47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血糖,这两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在人类健康的“江湖”里,它可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

不论是高了还是低了,它都有可能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让身体陷入危机。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日渐“豪放”,高糖高油食物成为主角,久坐不动成了常态,血糖这个家伙,便开始悄无声息地失控。

于是,它悄悄拉响了健康的“警报”,只是很多人听不到罢了。

人体的血糖就像一场精密的平衡游戏,太高会伤害血管、器官,太低会影响大脑供能,甚至危及生命。

正因为如此,医生们给出了血糖的“6个警戒值”,每一个都至关重要,而一旦突破其中任何一个,身体便可能发出危险的信号。

然而,不少人对血糖值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吃多了糖会血糖高”这样的表面层面,而真正让人猝不及防的,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

第一个警戒值是空腹血糖超过5.6毫摩尔/升。空腹血糖是人们最常见的一个血糖指标,通常指的是经过8小时以上禁食后的血糖值。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空腹血糖应该维持在3.9-5.5毫摩尔/升之间,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区间。

但当空腹血糖超过5.6毫摩尔/升时,意味着身体的血糖调节功能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

这个数值虽然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进入了“糖尿病前期”的范畴。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约有3.5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而其中50%以上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血糖异常。

这个阶段,如果不加以干预,任由血糖继续升高,未来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警戒值是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

餐后血糖是另一个关键指标,它反映了人体对食物中葡萄糖的代谢能力。

吃完饭之后,血糖会自然升高,但健康人体会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使血糖在2小时内回归正常水平。

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说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效率已经出现了问题,血糖在体内滞留,无法被有效利用。

而更严重的是,餐后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可能比空腹高血糖更大,因为它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第三个警戒值是随机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随机血糖,顾名思义,是指不考虑进食时间的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波动不会太大,即使在进食后,血糖也会逐渐回到安全范围内。

但如果某个时间点测得的血糖值超过了11.1毫摩尔/升,这基本可以视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要知道,血糖一旦超过这个值,身体各个器官就会逐渐受到损害,血管内壁容易出现炎症和硬化,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

第四个警戒值是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糖化血红蛋白被誉为“血糖监控的晴雨表”,

它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相较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它的稳定性更高,不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一般在4-6%之间,但如果超过6.5%,就意味着血糖已经长期处于偏高状态,这也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个百分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8%。

这也提醒人们,血糖的控制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稳定地维持在健康水平。

第五个警戒值是低血糖,即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很多人以为只有高血糖才危险,但实际上,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可能导致血糖快速下降,引发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时,大脑会因为供能不足而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特别是在夜间发生的低血糖,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有些患者在睡梦中出现低血糖,甚至没有机会及时醒来采取措施,危险性极高。

第六个警戒值是血糖波动过大,即血糖的上下波动幅度超过了安全范围。

人体的血糖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应该保持稳定的流速。

如果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升高或降低,就会对身体造成“内伤”,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大不仅会加重胰岛功能的负担,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研究显示,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密切相关,甚至对寿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除了这6个警戒值,值得一提的是,血糖异常的背后,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比如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久坐不动,体重超标,这些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血糖升高。

而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睡眠不足,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的调节,让血糖变得难以控制。

因此,要想远离血糖的危险警戒线,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粗粮、水果等,这样可以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

与此同时,坚持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维持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已经出现了血糖的波动或接近警戒值,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血糖进一步恶化,从而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针对这个问题,合理的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在饮食上要学会控制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精制糖类和油腻食物,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

其次,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进行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最后,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守护血糖健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不要错把肠癌当消化不好,身体出...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
科普 | 结直肠息肉到底是什么... 科普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升,肠镜逐渐成为人们常规的体检项目,不少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了息肉。那么息肉...
西安甲康甲状腺研究院:发现有甲... 人体的内分泌器官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就属甲状腺了。甲状腺对机体的代谢和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果患...
台媒:台北地检署抗告成功,柯文... 【环球网报道】台湾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因涉台北京华城案和政治献金案遭羁押近4个月,12月27日,柯文哲以...
流感后头晕,出现“新毒株”?回...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支原体病毒、合胞病毒等仍居高位,同时流...
包皮整形术:让你重拾自信与健康... 包皮整形术究竟是什么?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包皮整形术,这是泌尿外科和男科学...
你知道吗?女性常忽视的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增厚,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问题简直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有这么多的女性朋友都不知道这...
男性晨起后,别做这4件事,比喝... 老刘见多了因为生活习惯不注意而损害健康的案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男性朋友们早晨起床之后有哪四件事情最...
高胆固醇患者不能吃腊肉?医生告...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
原创 自... 导读:自带“青霉素”的4种菜,建议大家:天冷要常吃,增强免疫少生病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
肺鳞癌局部转移后还能进行手术吗... 肺鳞癌,作为一种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往往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当肺鳞...
原创 它... 标题:它才是真正的“五谷之王”,调节血糖、助睡眠,这种做法最养人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
儿童扁桃体肥大,该不该割?看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扁桃体肥大是父母们常常面临的医学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更可能影...
原创 夫...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然而,在...
糖尿病早餐就吃它,有营养含糖少... 一天3顿饭,缺一顿都不行,但有一顿饭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吃的,不但要吃,而且...
原创 他... “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佛系少女》 在当今社会,减肥一直是人们口中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对...
高血压患者夜晚有3大表现,高度...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
河南省宫内疾病与生育力保护研讨...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郭晨欣 12月28日,由河南省医学装备学会主办的河南省宫内疾病与生育力保护研讨...
柿子是胃病“加速器”?提醒:这...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
日本流感患者激增,东京等地陷入... 日本媒体当地时间12月27日报道,日本近期流感患者激增,首都东京等36个一级行政区相关指标超过警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