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成都静脉曲张CHIVA中心的门诊中,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医生同行。他告诉我,自己患有静脉曲张已多年,由于没有明显的腿部不适症状,他一直未曾治疗。然而,去年某天,他的静脉曲张区域突然出现红肿和疼痛,经过几天的忍耐后才到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静脉曲张并发浅静脉血栓形成,立即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后,他卧床休息了三周。可是,近一年多来,他一直遭受反复的下肢疼痛,检查发现有肌间静脉血栓,且一直服用抗凝药物治疗。最近几天,他又感到下肢不适,并出现了轻微的间歇性胸痛。门诊检查排除了静脉血栓。
张强医生集团成都静脉曲张CHIVA中心
静脉血栓,尤其是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健康问题。静脉血栓常常与长期卧床、肥胖、长时间静态状态等已知风险因素相关,但有些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仍然反复发生静脉血栓,这常常令许多患者困惑不已。事实上,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重要的健康问题,甚至是潜在的疾病,尤其是“易栓症”——一种血液凝固异常的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
温馨提醒:本文仅用于提供科普和专业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医生,获取个性化治疗建议。如需张强医生集团静脉曲张CHIVA中心线下就诊,请通过公众号“张强医疗科技”预约。
一、静脉血栓的基本认识
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浅静脉血栓(S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因血流减缓形成血凝块,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肿胀、疼痛、红肿以及局部温度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血栓有可能脱落,随血液流向肺部,引发肺栓塞(PE),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静脉血栓的形成通常受到“三高”因素的影响——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和血液凝固性增强。例如,长期卧床、长时间静坐、肥胖、吸烟等会使血液流动变慢,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手术或外伤也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而某些疾病或药物则可能影响血液的凝固系统,使血液更容易凝固,从而增加血栓的形成几率。
血栓形成三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能够解释大多数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有些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仍然反复发生血栓,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可能的潜在原因。
血栓栓塞症症状
二、为什么会反复发生静脉血栓?
有些患者明明没有明显的风险因素,血栓却仍然反复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治疗不完全或药物依从性差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完全遵循医生的建议,可能因为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或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没有按时检查,导致治疗不完全,血栓易复发。
2. 潜在的血液凝固问题
有些人虽然没有外伤、手术或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但血液本身可能存在“凝固倾向”,这些人群容易反复发生血栓。
3. 潜在的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液凝固,导致反复血栓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血栓并非单纯由外部环境引起,而是由体内潜在的疾病引发。
4. 基因遗传因素
某些人天生具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尤其是那些存在遗传性血液凝固问题的人。通过基因突变或缺陷,人体的凝血系统可能天生存在问题,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
三、潜在原因:易栓症——反复血栓的隐藏原因
易栓症(也叫血液高凝状态或凝血障碍)是指血液凝固能力增强,容易形成血栓的一类疾病,尤其是那些没有明显外部诱因的患者。易栓症是导致反复血栓的一个重要原因。易栓症可以分为两类: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
1. 遗传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又称高凝状态)是指某些人在基因层面上存在血液凝固系统的缺陷,使得其血液凝固倾向增高。这类患者在没有明显外部诱因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甚至出现多次反复发作。
这些遗传性易栓症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但因为体内的凝血机制出现问题,导致血栓的反复发生。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的血栓历史或个人有反复血栓史,就应考虑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判断是否存在这些遗传性问题。
2. 获得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是指后天因某些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血液凝固异常。
抗磷脂综合症
抗磷脂综合症(APS)是一种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磷脂的抗体,导致血液在不适当的情况下过度凝固。抗磷脂综合症常常表现为反复的静脉和动脉血栓,特别是下肢的深静脉血栓。除了血栓形成,APS还可能引发反复流产、心脏病、脑中风等问题。
抗磷脂抗体主要包括:
抗磷脂综合症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检测是否存在这些抗体。如果发现抗磷脂抗体阳性,且患者有血栓史,通常可以确诊为抗磷脂综合症。对于这类患者,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慢性炎症和感染
慢性炎症和长期感染也可能导致反复静脉血栓的发生。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可能引起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从而增加血栓风险。此外,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那些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病毒性疾病等),也会促进血栓的形成。
慢性炎症引起的血栓通常被称为“炎症性血栓”,其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慢性炎症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固倾向的增加。这类患者除了常规抗凝治疗外,还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减轻炎症反应。
药物引起的高凝状态
某些药物,尤其是长期激素类药物和口服避孕药,会导致血液凝固的风险增加。女性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或怀孕期间,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在已有基础病或长期卧床的情况下,风险更高。
另外,一些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药物也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增加血栓的发生几率。
肿瘤相关血栓
患者如果患有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癌症,可能会因肿瘤分泌的物质或化疗、放疗等治疗影响,引发血栓的发生。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且往往是反复发生。
3.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虽然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药物等因素可能是反复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但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久坐、长时间站立、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血流变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长期的高脂肪、高盐饮食,或者肥胖、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进而诱发血栓。
四、如何发现和诊断易栓症?
对于反复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进行以下几项检查来排查易栓症: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特别是没有明显诱因的患者,易栓症可能是一个隐藏的风险因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基因检测和免疫学检查等手段,可以帮助发现血栓的潜在原因。科学的诊断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血栓复发的风险,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