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小王是一名工作繁忙的白领,为了赶时间,他每天早上随手买上一袋面包和一瓶饮料,中午常点外卖,晚餐则依赖速冻食品解决。
这样简单的饮食习惯让他觉得省时省力,但几年前的一次体检却让他大吃一惊,医生告诉他,他的血糖已经偏高,处于糖尿病的边缘。
小王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平时少吃油炸食品,也不爱吃肉,为什么血糖会出问题呢。
医生仔细询问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王每日摄入过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这些看似无害的食物,实际上悄悄埋下了健康隐患。
类似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主要诱因是油腻食物和高脂饮食,但事实上饮食结构中“隐藏的糖”和精制碳水常常被忽视。
全球一项覆盖184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指出,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与加工食品中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指出,全球超70%的加工食品中含有过量的糖和高升糖指数成分,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糖水平快速升高,加重胰岛素的负担。
一、吃油和肉对身体好吗
油和肉一直是餐桌上的主角,不少人觉得这两样食物吃多了对健康不好,容易让人发胖,甚至引发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
高油高肉的饮食方式会给身体带来一些负担,但完全避开油和肉,也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关键在于吃得对不对,量够不够,以及选择的食材好不好。
油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必不可少的媒介,没有油,很多维生素根本无法被人体利用,不过吃油讲究一个“适度”和“优质”。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的油脂量应该控制在25-30克之间,约等于两到三勺油,超量摄入油脂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动物油,比如猪油、黄油等,用多了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相比之下植物油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橄榄油、亚麻籽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等,这些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降低“坏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不过植物油也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引发炎症反应,炒菜的时候尽量用中火,避免长时间高温煎炸,这样可以减少油中的有害物质生成。
而肉类提供优质蛋白质、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瘦肉中的蛋白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适量吃肉对保持肌肉力量和免疫系统健康非常重要,但吃肉的学问也不小,建议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肉,比如鱼肉、鸡胸肉、牛里脊肉等,这些肉不仅脂肪少,蛋白质含量还高。
猪肉虽然是很多人的最爱,但要尽量选择瘦肉部分,因为肥肉含有较多饱和脂肪,不适合天天吃。
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B12,但也不能过量,过多摄入红肉可能会增加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吃红肉的量控制在500克以内,而白肉,比如鸡肉、鱼肉,相对更健康一些,特别是深海鱼类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和大脑发育都有好处。
很多人提到肉,就会联想到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肠、培根、火腿等。
这类肉制品虽然方便美味,但它们往往含有较多的盐分、亚硝酸盐和添加剂,长期食用可能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平时尽量选择新鲜的肉,少吃或者不吃加工肉制品。
二、经常吃这4个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不是油和肉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油和肉,但其实有些我们每天可能都会接触的食物,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甜蜜陷阱”。
它们看起来平常无害,但过量摄入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让身体不堪重负,这4种食物就是常见的“糖尿病推手”,需要特别注意。
1.精制碳水化合物
它们是加工过的粮食,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白馒头等,这类食物的纤维含量被大量去除,吃进身体后很快就被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研究显示,长期大量摄入精制碳水的人,胰岛素负担会显著增加,容易发展成胰岛素抵抗,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前兆。
相比之下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比如糙米、燕麦,可以让血糖上升得更慢一些,更有利于血糖管理。
2.含糖饮料
很多人喝饮料时并没有注意它的糖分含量,但实际上一罐普通饮料的含糖量可能就超过30克,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糖分摄入上限。
这些糖以液体形式进入身体,比固体食物吸收得更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而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还会增加脂肪堆积的风险,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的功能。
即使是标榜“无糖”或“低糖”的饮料,也可能含有人工甜味剂,这些成分可能扰乱身体的代谢平衡,对健康不利。
3.甜品和零食
蛋糕、饼干、巧克力等甜食不仅含糖量高,通常还伴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这样的组合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摄入后会让胰岛素的负担更大。
而且甜食容易让人上瘾,经常吃还可能让味觉变得“迟钝”,导致对甜味的需求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
市面上的一些“健康零食”也并不健康,比如部分坚果类零食或能量棒,可能添加了大量的糖分或蜜饯成分,同样需要警惕。
4.加工食品
各种方便面、速冻食品、调味酱料,甚至是一些标注为“低脂”的食品,都可能含有添加糖。
这些隐藏的糖虽然不会直接尝出来,但它们的升糖效应却不容忽视,长期摄入会让血糖水平难以稳定,甚至打乱整个代谢系统。
而且这类食品通常还伴随高盐、高脂等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
避免这些食物并不意味着完全戒掉,而是需要学会适量和替代,比如可以用粗粮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用白开水或无糖茶替代饮料,用新鲜水果代替甜品,用天然调味料代替加工酱料。
三、要想远离糖尿病,除饮食外,这4点也很重要
糖尿病不仅和吃有关,还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人只关注饮食,却忽略了其他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
其实想要远离糖尿病,仅靠吃对食物是不够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1.保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血糖,尤其是肌肉的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运动方式不用特别复杂,关键是持之以恒,每天动一动,哪怕是简单的快走、跳绳或者爬楼梯,也能对血糖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过于久坐对血糖不利,每坐一个小时,起来活动五分钟是个好习惯。
2.保证充足的睡眠
长期熬夜会让身体的代谢功能紊乱,胰岛素的作用也会受到干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饥饿激素分泌增加,让人更容易感到饿,尤其是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增强,这会进一步增加血糖失控的风险。
成年人每天保证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是维持健康代谢的基础,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可以让入睡更快,睡眠质量更高。
3.情绪管理
长期压力过大会刺激身体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如果压力持续,胰岛素的作用会逐渐下降,身体容易陷入高血糖的状态。
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听音乐、深呼吸、冥想,或者和朋友聊聊天,都有助于缓解压力,学会释放负面情绪对血糖管理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4.定期体检
很多人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可能已经处于糖尿病的高风险状态,比如血糖偏高或糖耐量异常,定期体检可以早发现、早干预,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特别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应该更频繁地关注自己的血糖状况,体检中除了空腹血糖,还可以关注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2到3个月的血糖水平,帮助判断血糖控制得好不好。
远离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生活点滴中做出的每个健康选择叠加而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感觉更有活力,也能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受益,与糖尿病的距离其实就藏在每一天的选择里。
四、结语
糖尿病就像一个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小淘气”,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却随时准备跳出来找麻烦。
不过别担心,我们完全可以和它玩一场“躲猫猫”,把它牢牢关在角落里,别让它有机会靠近。
参考资料
【1】鲁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方案[J].中国食品,2024,(23):132-133.
【2】薛瑾,刘念.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食研究[J].中国食品,2024,(22):105-107.
下一篇:成人为什么会得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