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怀乡之情,即便是对于身为人民领袖的毛主席而言也概莫如此。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主席趁着工作闲暇的功夫,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毛主席独自来到了久别多年的父母坟前。面对着父母的墓碑,毛主席蓦然下跪,满怀悲痛和自责地喃喃道:“娘,我一个人回来了。”
那么,毛主席究竟为何在父母的坟前,说出这样的一番话?一代历史伟人,对自己的故乡和父母有着怎样的特殊感情?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毛主席回故乡。
满门忠烈的毛家人
1959年,当毛主席踏上湖南湘潭韶山冲的故土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过去家乡的点点滴滴。
66年前,一名男婴在一户湖南农民的家庭里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做毛泽东。毛主席的外婆为这名男婴起了一个乳名,叫石三伢子。伢子,是对湖南当地对小孩的别称,毛主席在家中排老三,有两个哥哥,故称为“三伢子”,可为什么在乳名的前面要多一个石呢?
原来,毛主席的外婆有点迷信。毛主席前面的两个哥哥,都早早夭亡。外婆以为,这是因为当地有个妖怪,兴风作浪,想要镇住妖魔就必须要用石头把妖怪镇住,因此毛主席的乳名前有一个“石”字。据毛主席回忆称,年幼时外婆时不时地和他讲:“你的名字来自于镇妖除魔的石观音,就是你的石干娘。”
毛主席在11岁时,被父亲送到关公桥私塾读书。可没过几天,私塾先生就告知毛主席的父亲说:“润之学习上不吃力,着实难管教。”——这并不是因为毛主席不爱学习,性情顽劣,而是毛主席自幼便十分聪明,早早将功课做完,随后便在课堂上读起了当时被视为“不遵儒道”的《水浒传》《西游记》等课外书。这让老师拿毛主席这个既聪明,又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很没办法。
但几乎令所有老师、亲友都难以否认的是,年少时的毛主席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才气,尤其是毛主席的表哥文运昌,认为毛主席将来必成大器。一日,文运昌回到家乡,看到毛主席正在为生病的母亲求香灰——当地百姓都认为香灰可以治病。在看到毛主席手捧一撮香灰时,文运昌二话不说直接将毛主席手中的香灰打翻在了地上!
正当毛主席生气地要问表哥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文运昌语重心长地说:“润之,你是个有才的人,不能再继续在韶山冲待下去了。香灰治病是迷信的说法,吃多了不仅病治不好,还是会死人的!”
紧接着,文运昌从怀里掏出一把药丸,对毛主席说道:“这个叫西药,有助于缓解你娘的病情。趁年轻,多去乡外走一走吧!”
毛主席将药带回家中,给母亲服下后,母亲的身体状况果然好转,这让毛主席大为触动。在表格一番话语的激励下,毛主席在1910年的秋天决定正式告别家乡,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毛主席的父亲则不以为然,认为毛主席留在家乡,继承家业方为正道。
为让父母安心,毛主席在临别之际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此,毛主席告别了自己的故乡,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1911年春,毛主席考入湘乡驻省中学,随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毛主席从报纸上得知了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黄兴在黄花岗发动起义的各种消息,从此立志踏上革命的道路。
1918年,毛主席远赴北京深造,在北大旁听期间,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主席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看到毛主席手不释卷,同时对革命抱有极大热情的李大钊感慨道:“润之为大才!”
李大钊的这一句鼓励,成为了当时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的精神动力。正当毛主席领导的学生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19年3月,一则噩耗突然传来:毛主席的母亲病重。悲痛万分的毛主席立即回到家乡,守在母亲的身旁。1919年10月,毛主席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毛主席母亲病逝的4个月后,悲伤过度的父亲随之撒手人寰。毛主席的身心一时间遭受巨大的打击,但是在当时毛主席的心中,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那就是中国的革命。
因此,在埋葬父母,为父母守丧后不久,毛主席就再度告别家乡。临行之际,毛主席叫来弟弟毛泽民,对他说道:“我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来。你要把家打扫好了,把欠下的钱还清了。”
但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的数年之后,自己的妹妹、弟弟相继牺牲,爱人被敌人杀害在监狱,自己的爱子战死沙场。等到1959年自己百忙之中回到家乡时,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这怎能让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他不为之伤心垂泪呢?
独自归乡的毛主席
在去看望亡故的父母之前,毛主席先抵达了韶山的招待所,打算在那里住上一晚。那天,毛主席把当地的一些父老乡亲叫来,问问他们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日子过得如何。
在和父老乡亲畅谈期间,毛主席看到昔日记忆里一些年轻的小伙,如今已成家立业,有的已经是两鬓斑白,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在谈及一些乡里亲友为何没能到场时,在场的人告知主席一些人已经过世多年,这更令主席伤感不已。毛主席为活跃大家的气氛,忽然说道:“今天我们这里还有一位长辈没有来。”
当众人连忙询问毛主席这个“没来的长辈”是谁时,毛主席故作惊讶地说道:“难道你们都不记得石观音了吗,就是我外婆让我认的那个石干娘啊!”
众人听到毛主席幽默风趣的玩笑,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在送别父老乡亲之后,独居在招待所的毛主席内心却是百感交集,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守在门外的警卫员知道,毛主席一有心事就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
第二天黎明,天还没有亮时,毛主席就从卧室内走出,穿上外衣准备到山上看一看自己父母的坟墓。警卫员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跟在了毛主席身后,保卫毛主席的安全。
由于毛主席出发的时间非常早,又不愿意惊动地方的工作人员。因此除了几名警卫员外,上山拜谒父母坟墓的,只有毛主席一人。前往坟山的路上恰巧途径毛主席儿时的故居。在路过自家的老房子时,毛主席不禁向下眺望,看到小屋附近的一方池塘时,主席十分高兴地对周围的警卫员说道:“看,我小时候的池塘如今还在那儿,我就是在那个池塘里学会游泳的。”
既然路过故居,进去看一看总是免不了的。毛主席推开毛家房屋的门时,母亲和爱妻的照片赫然映入自己的眼帘。想起母亲病逝时,自己未能一直都在身旁。爱妻牺牲时,自己远在革命前线,一向刚强的毛主席竟在众人的面前簌簌地落下了眼泪。毛主席指着母亲和爱妻的照片,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我现在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初没能和题目一起照一张全家福。”
在简单拜访过自己的儿时故居后,毛主席一行人继续往山上走,终于在天亮时到了坟上。在看到刻有父母墓碑的名字时,毛主席沉痛地对众人说道:“没错,这里就是我父母的墓碑。”
随后,毛主席接过警卫员战士路上用野花编织成的花圈,将他摆放在父母的墓碑前,毛主席悲痛地对着墓碑,满是遗憾和自责地说道:“娘,我一个人来看您来了。”
毛主席对自己的母亲有着尤为特殊的感情。母亲虽然从未读过书,上过学,但在毛主席看来自己的母亲要远比自己的父亲开明得多。当毛主席决定自己要告别家乡,在外求学时,是母亲坚定不移地支持毛主席的决定。
毛主席的母亲生前也十分注意对毛主席的就教育,告诉毛主席做人的道理,她对毛主席说过:“做人要记恩不记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人修行的本钱。你若没有这个本钱,就算是再苦修,也无法修成正果。”——正是这一席话,让毛主席在得知自己的坟墓险些遭到蒋介石破坏后,依然力排众议,让解放军保护好蒋介石家的祖坟。
毛主席将母亲的这番道理,生动贴切地比喻为“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这是毛主席终其一生都孜孜不倦地为人民服务,终成为一代历史伟人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最后的遗愿
在1959年的访问家乡之行后,1966年,南下视察的毛主席又一次抵达韶山,并在这里居住了11天。
这次抵达韶山后,毛主席再次到墓碑前看望了自己的父母。毛主席发现,墓碑由于历经风霜,已经出现损坏的迹象。工作人员趁机询问毛主席,是否要修缮和扩建一下自己家人的陵墓,被毛主席婉言谢绝:“这太浪费了,每年劳烦乡亲给爹娘培培土就行了。”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毛主席又抵达韶山冲的毛家祠堂。在祠堂面前,主席静默了许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等以后我老了,退休了,可以把我安置在这里,这样我就能一直陪伴着父母了。”
但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1966年的韶山之行,是他最后一次看望自己的父母和故乡。
1976年9月,毛主席病重。或许是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已在弥留之际,病床上的毛主席多次向医护人员提出自己想要回到家乡看一看的心愿。医护人员安慰道:“等到9月15日南方天气稍微凉快些,不中暑,主席就可以回家乡看看。”
毛主席听到医护人员准许“放行”自己时非常高兴,说道:“好,那就等15日再去看看。”
然而,在1976年9月9日的这一天,一代历史伟人毛主席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
回到故乡,再看望父母一眼成为了毛主席生前未能完成的遗愿。但是,活在人民心中的毛主席,早已随着华夏大地千百万南来北往的人民,魂归了自己的故乡。若主席在天之灵有知,或许他会为今日灿烂的盛世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