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怎么体面离开秦国的?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秦惠文王突然过世,秦武王继位,张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秦武王一直讨厌自己,那些看不惯自己的秦国同僚可算看到了阳光,天天在秦武王面前说小话。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更何况苍蝇太多,这枚蛋的裂缝又太大,这能怎么办呢?
和今天的职场选择一样,只有3条路: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张仪的退路
忍是忍不过的,当初的进取心有多强,如今的退路就有多窄。
狠也不行,强弱关系逆转了,斗不过。
那就只有滚了。但怎么滚才能滚出优雅的姿态,这是有学问的。
于是在周赧王五年(前310年),《资治通鉴》记载的头一桩大事,就是张仪给秦武王设计了一个平定天下的宏伟蓝图,大意是这样的:
“山东六国越是出现重大变故,秦国才越有机会趁火打劫。我听说齐王恨透了我,只要我去了哪儿,齐国就要发兵打哪儿,所以您就让我去魏国好了,那时候齐国一定攻打魏国,齐、魏两个大国会在大梁城下僵持不下,那时候大王您就可以出兵韩国,攻入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周王室保存的天下地图和户籍,成就王者之业。”
张仪看来表面上是为秦国着想,实际上是给自己安排退路。但是,这真会是他提出的方案吗?
这段内容并不合乎情理,且不说齐王恨张仪并没有多少恨的理由,就算真恨,也不至于发神经追着张仪去打。再看挟持天子,霸占地图和户籍这个事,周天子那个时候已经权威尽失,秦国就算挟天子也很难号令诸侯,而且周王室收藏的天下地图和户籍早就过时了,毫无实用价值,除非秦武王想建一座历史博物馆。
但张仪这样讲,如果真有什么合理之处的话,那就是当初在秦惠文王面前和司马错辩论战略方针的时候,张仪确实就把韩国和周王室当成核心目标,而且话说得含蓄,真实意思应该是想推翻周天子,改朝换代。所以胡三省才会在注释里说,看来这就是张仪的一贯思路啊。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似乎也不能说张仪没有立场,永远都在反复无常了。
离开秦国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秦武王果然同意了张仪的提案,张仪就这样离开了秦国,到了魏国。
后来的局面一如张仪预料,齐国大举伐魏,让魏王非常苦恼。但张仪早就想好了后招,请魏王但放宽心,自己有退兵之计。于是,张仪派出一名门客,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出使齐国,请这位使者故意在齐王面前感叹说:“大王您对张仪为啥这么好呢?”
简简单单一句话,马上就把齐王问懵了。齐王赶紧追问:“这话从何说起?”
使者说道:“张仪之所以离开秦国,是和秦王谋划好的,就是想刺激齐、魏交战,秦国才好趁机夺取三川。结果呢,大王您果然就进攻魏国去了,耗费本国的国力去打盟友,您可真是张仪的好搭档啊。张仪今后在秦王那里一定更得宠了。”
一席话说得齐王如梦初醒,赶紧下令撤军。
张仪之死
至于张仪,给魏国立了这么一件大功,顺理成章在魏国做了总理,一年后就死在了魏国。
以上这段内容,是不是既让你觉得匪夷所思,又让你觉得很有熟悉感呢?
它的原始版本出自《战国策》,细节更丰富,但时间线很模糊。我在第1季讲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当总理的时候就引述过《战国策》的版本,说张仪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阴谋变成了阳谋,不怕公之于众,而在阴谋变成了阳谋之后,阳谋反而变成了阴谋。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谨慎来讲,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张仪由秦入魏,真的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谋划,而谋划之所以能够成立,最核心的缘故应该并不是张仪的小心机,而是秦惠文王在背后的鼎力支持。
而在秦武王当政之后,从《战国策》和《史记》的各种线索来看,张仪确实跑到魏国去了,同行的还有魏章,就是在丹阳之战迎战楚国大将屈匀(gài)的那位庶长章。
张仪和魏章都是魏国人,在秦国政坛里大概算是同乡的关系吧,一损俱损之下就一道回老家了,最后也一道死在了老家。这番去留,也许并不出于张仪的巧妙策划,而是秦武王直接把这两个人一道赶走的,然后任命里子和甘茂为左右丞相。
那么,被逐出秦国的张仪,背后既然失去了秦国的支持,魏国又何必请他再做总理呢?魏国当时已经做了秦国的小弟,如果真的这样高调接纳秦国逐臣,岂不是太不给秦武王留面子了,简直形同挑衅。
就算当真接纳了张仪,齐国又何必大兵压境去打魏国呢?就算齐国真的打了,魏国只要交出张仪就能轻轻松松地化解干戈,而这个时间出卖张仪的话,完全不会得罪任何人,魏国又何乐而不为呢?
《战国策》还有一条记载,说张仪跑来魏国的时候,魏王有心接纳,老臣张丑劝谏无效,又想办法劝谏了第二次,话是这么说的:
“大王您听说过老妾侍奉主妇的事情吗?妾本来就没地位,等到年老色衰,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家里的大太太了。如今我侍奉您,就像老妾侍奉主妇一样啊。”这番话打动了魏王,让他感动于张丑的忠心,也就拒绝接纳张仪了。(《战国策·魏策一·张仪走之魏》)
这段记载,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本来就很模糊。魏王不晓得是哪位魏王,张丑倒不是第一次出镜,先前在“徐州相王”的事情上,他给田婴出过主意,劝田婴提防魏国。也不知道是张丑后来投奔魏国了,还是魏国另有一位张丑。
历代研究《战国策》的学者往往被这段内容困惑,因为参照《史记》,这里说的应该就是奉武王逐走张仪之后的事情,但《史记》明明说了张仪在魏国不但被接纳,甚至做了国家总理,那就只能证明《战国策》的这段记载违背史实了。
但是,从情理来看,我倒觉得张仪最有可能的结局是:虽然落脚在魏国,却并没有被魏国政坛接纳,仅仅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死在了魏国。至于张丑那番话,只是好事者为了展现一种只论忠心而不讲道理的说服术而虚构出来的。
当然,这只是推测,并不存在坚实史料的支撑。而真正蹊跷的是,《资治通鉴》在交代张仪最后几年人生履历的时候,更不在乎史料来源的可靠性。
按说司马光给这段历史仔细编年,至少也该做到让短时间之内的前后事件没有明显矛盾才对,但他竟然没有做到,这在他安排张仪先后游说韩、齐、赵、燕那里就很让人想不通了。
等他交代张仪人生终局的时候,对《史记》和《战国策》的材料做了明显的删减,貌似他也意识到了其中种种不合情理的地方,但还是把不合情理的框架保留了下来。这是司马光很不该犯的错误,但他为什么不但会犯,还犯得如此大张旗鼓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区谈谈你的看法,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