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如今,三九天已至,这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段,同时也是养生保健、祛除体内寒毒的绝佳时机。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夏季贪凉饮冷,冬季又缺乏足够的运动,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冷食物毫无节制地摄入,这些不良习惯都使得寒邪更容易侵入人体。
在城市人群中,大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寒问题,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更为突出。体寒对身体影响巨大,如宫寒导致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痛胃胀;以及关节受寒后的疼痛僵硬等,怎能不让人焦虑?
《黄帝内经》有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当寒邪入侵,人体的阳气就会受到损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寒毒在体内积聚,就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冬防。”在三九天时,人体处于阴气最为旺盛、体内相对阳虚的状态,因此应当以补阳气、驱散寒邪为原则,把体内过多的阴气驱出。
艾灸,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养生方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能够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在三九天进行艾灸,可以借助自然界的寒冷与艾灸的温热形成的强大温差,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的阳气,将深藏在体内的寒毒逼出体外。
下面是适合三九天改善体寒的常用艾灸穴位分享:
1、脾俞穴:艾灸脾俞穴具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养统血的功效,有助于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2、中脘穴:艾灸中脘穴具有疏通经络、除湿排寒的作用,可以加快身体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缓解湿寒体质带来的不适。
3、关元穴:艾灸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调气行血的功效,能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改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情况。
4、丰隆穴:艾灸丰隆穴主要用于通经活络、祛湿化痰,能够有效地祛湿化痰,改善湿寒体质带来的不适。
5、足三里穴:艾灸足三里穴具有疏风化湿、和脾健胃的功效,能够加速体内气血运化,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改善湿寒体质也有很好的效果。
艾圣医皇提醒,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艾灸后毛孔张开,容易受风寒侵袭。因此,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洗澡或泡脚。
正如古语所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三九天是养生的黄金时期,把握好三九灸,把体内的寒毒都赶走,迎接一个健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