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界50年代,中苏关系正处在友好时期,中央号召全国向苏联学习,并引进大量的苏联专家来支援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
在开展航空工程技术交流会时,出席的都是一些有一定军衔的苏联专家,而作为我国防技术负责人的钱学森却没有军衔,为了参会双方身份匹配,党中央考虑给钱学森授予一定的军衔。对此,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毛主席听到后,非常赞成,认为中将军衔完全适合他。
归心似箭,钱学森最终回到祖国
钱学森,作为世界工程控制理论的创造者,他也是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和卫星科研团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还在美国做航空动力方面的研究,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高兴得经常晚上睡不着,盼望能早点回到自己的祖国。
当钱学森提出要回国的要求时,竟然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止和胁迫,美国提出条件,如果他能留在美国,将会得到全世界最好的实验室和绰绰有余的资金支持。因为钱学森在火箭和导弹研究方面有很深的研究,美国政府意识到他对于国防武器研究的重要性,就想用钱和实验室来诱惑他留下来,可是此举并没有成功,于是美方便决定用些强硬手段。
1950年,钱学森在港口准备渡船回国,美国政府人员突然出现,并不问缘由地把他带进了监狱。负责移民的政府人员将他的房子从头到尾全部翻腾了一遍,海关局也把他的行李倒得满地都是,在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后,才把他释放出来。
偶尔一次机会,钱学森看新闻时,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此人正是陈叔通,他当时是全国人大委员会的副委员长,钱学森就立刻写信给他,请求他帮自己回国。后来周总理代表中国和美国进行了多次的谈判交涉,钱学森同志终于1955年10月4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临危受命,钱学森拜见毛主席
在1956年的一个下午,周总理来到了菊香书屋,笑盈盈地对毛主席说:“主席,你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出现在毛主席眼前的正是他盼望已久的钱学森同志,毛主席紧紧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道:“恩来之前和我多次提起你,这次总算见到了”。钱学森激动地说:“毛主席,我虽已回国多日,只是考虑到您国事繁忙,就不敢来打扰您!”
毛主席和钱学森寒暄过后,就针对目前的国防形势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希望钱学森能够牵个头挑起国防建设的大梁。
“钱学森同志,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又在航空领域和空气动力学方面很有建树,我想让你牵头来研发火箭和导弹,你有没有信心啊?”
钱学森听到后有些担心,说道:主席,国防建设事关重大,而火箭和导弹又是国防的重中之重,我恐怕难以胜任!毛主席听了笑着说:“不要担心,不要怕干不好,你可是航空工程学的创始人啊。”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连续劝说下,钱学森下定决心接受了毛主席安排的任务。
当时中苏关系非常好,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苏联专家来服务于中国各方面的建设。有一次中苏两国的专家要举办一场航空工程技术交流会,与会人员名单中没有钱学森,毛主席知道后点名要钱学森参加会议。
但来自苏联的专家都有较高的军衔,而钱学森只是技术负责人,在军队中并没有相应的军衔,考虑到两边出席会议的人身份要对等,钱学森也要有一定的军衔才行,可什么样的军衔才合适呢?
周总理思考了一下说道:“钱学森同志在回国之前,对航空领域就有很深的研究。听美国人说钱学森一个人可抵得上5个师,依我看,军衔至少是中将。”毛主席听了,深表赞同。就这样,钱学森被授予“中将”的军衔。
完成使命,钱学森研发出国之重器
由于钱学森所从事的工作是国家机密,不能告诉别人他在哪,更不能告诉别人他在干什么,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行。有时候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钱学森常常几个月不能回家。他的妻子蒋英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钱学森说,有时候说因工作需要他要离开几天,结果一去就是几个月,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有一次,蒋英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就跑到国防部,问他是还要不要这个家。钱学森虽然很爱他的妻子,但他知道国家国防的重任远比自己的儿女情长重要得多。
1960年至1970年,导弹、原子弹和卫星相继发射成功。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克服重重难关,终于完成了新中国赋予他的历史使命。钱学森的成功让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中国人再也不会任人欺负了!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有无数的爱国科学家像钱学森一样甘心为祖国做贡献,新中国才得以快速发展。他们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不图名,不求利,只是为了祖国能够早日强大起,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有很多他们,我们才有现在这样强大富饶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