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68岁的人每天吃补品,本该精气神十足,结果却被查出营养不良。
这听着是不是挺离谱?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很多人一到年纪大了,就开始“补”上天了,家里囤的那些保健品堆得比米缸还满,吃得那叫一个认真,觉得多吃点就多补点,反正不嫌多。
结果呢,身体不但没好,还出了问题。医生直接一针见血:很多补品吃法,压根没用,甚至还在“拖累”身体。
说到补品,得先搞清楚它到底补的是什么。市场上的补品种类五花八门,
有补维生素的,有补矿物质的,还有鱼油、胶原蛋白、牛初乳这些听着就很“高端”的玩意儿。
这些东西本身确实有一定作用,比如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鱼油中的Omega-3对心血管有好处。
但问题在于,这些补品并不是“万能钥匙”,身体缺啥补啥才叫有效,胡乱吃反而会打乱身体的“营养平衡”。
拿维生素来说吧,这玩意儿在补品市场里是“大热门”,大家都觉得吃点维生素准没错。
可现实是,长期过量补充某些维生素,非但不会增强健康,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比如维生素A,它对视力、免疫系统有帮助,但吃多了会导致骨质疏松,还可能引发头痛、恶心等症状。
2020年一项关于维生素补充的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过量摄入维生素A的比例高达30%,
而这些人中不少因为长期吃含维生素A的保健品导致了骨折风险增加。
再说矿物质补充剂,比如钙片、铁片这些。老年人普遍担心骨头“脆”,补钙几乎成了标配。
钙确实重要,但补钙讲究的是“吸收率”。很多人吃钙片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吸收问题,早上空腹一把钙片下肚,结果这些钙大多直接排出去了。
更糟糕的是,钙和其他矿物质之间还有“争抢效应”。
比如钙和铁一起吃,反而会影响铁的吸收,结果补钙不成还耽误了补铁。
数据显示,老年人铁缺乏性贫血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很多人都有长期“错误补钙”的经历。
补品乱吃不仅会浪费钱,还可能增加肾脏负担。老年人的肾功能本来就在逐渐减弱,而大部分补品在体内代谢时需要经过肝肾处理。
如果吃的种类多、剂量大,肾脏就得超负荷工作。
久而久之,不但补不出健康,还可能让肾功能进一步下降。
一项针对老年人健康的调查发现,每天服用3种以上补品的老年人中,超过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补品本身,而是用法不对。
补品吃了没效果,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根本没法代替“真营养”。
营养学的核心是均衡,人体需要的是来自多种天然食物的综合营养,而不是依靠某种单一成分的补充剂来维持健康。
比如维生素C,很多人觉得直接吃片子比吃水果方便,但维生素C在水果中的吸收效率远高于补充剂。
而且水果中还有其他抗氧化成分,这些东西能协同作用,提高整体的健康效益。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通过食物获取维生素C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单纯依赖维生素C补充剂的人低了40%。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饮食结构和补品搭配的问题。
很多人一边吃补品,一边随便吃饭,甚至觉得既然补品里有营养,正餐可以马虎点。
这种想法简直是“自欺欺人”。人体的营养需求是动态的,不是靠几颗补品就能完全满足的。
特别是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这些是补品里几乎没有的,但却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基础。
2021年发布的一份营养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老年人中,有超过60%的人膳食结构不合理,
蛋白质摄入不足,膳食纤维摄入量更是远低于推荐标准。而这些问题靠吃补品是解决不了的。
再说点更扎心的,很多补品其实根本就“名不副实”。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不少产品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成分跟宣传效果完全对不上。
比如一些胶原蛋白补充剂,标榜“延缓衰老”,但事实上胶原蛋白在体内的代谢和吸收效率很低,
吃进去的大部分都被分解成氨基酸了,根本达不到“补胶原”的效果。
更有甚者,有些低质量的补品可能含有有害成分,比如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药物成分,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可能伤害身体。
2022年一项针对保健品的抽检结果显示,市场上30%的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老年消费者中造成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那有人可能会问,这补品到底该怎么吃才对?
其实,补品只是“补充”的作用,永远无法代替正常饮食。
健康的基础是多样化、均衡的饮食结构,补品只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起到辅助作用,比如医生明确建议补充某种成分时。
吃补品之前,最好先去医院查一查身体,看看自己到底缺什么,需不需要补。
盲目补充只会适得其反,反倒成了花钱买“麻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科学吃补品[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