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报名EMBA的时候,我朋友圈里一半人点赞祝贺,另一半人私信问我:“真有用吗?是不是变相MBA社交圈?”
那时候我也拿不准。毕竟学费七位数,时间一年半,作为一个每天被现金流、人员离职和产品迭代追着跑的创业者,这简直像在台风天修屋顶——太奢侈了。
但一年后回头看,我想说:如果创业是开车,那EMBA就是给我装上了GPS+雷达+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不是换车,是升级了整套导航逻辑。
第一节课是“战略管理”,教授丢出一个问题:“你的护城河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我们的技术领先!”
教授笑了:“技术能领先多久?半年?一年?等别人抄过来呢?”
那一刻我懵了。过去我引以为傲的“壁垒”,在商学院的框架下,脆弱得像纸糊的城墙。
接着,波特五力、SWOT、蓝海战略、第二曲线……一个个模型像钥匙一样,打开了我对商业本质的认知盲区。
我不再是那个靠拍脑袋做决策的“土老板”,而是学会了用MECE原则拆解问题,用PDCA循环优化执行。
最震撼的是“财务报表分析”课。以前我看财报只看利润和营收,现在我会盯着ROE(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结构、资产周转率看。一句话总结:利润是会计,现金流才是王道。这直接让我砍掉了两个看似“增长快”但烧钱严重的项目。
很多人以为读EMBA就是为了“混圈子”。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这么功利地想的。
但真正相处下来才发现,这群人最宝贵的不是资源,而是“认知浓度”。
我们班36个人,有生物科技创始人、跨境电商大卖、传统制造转型掌舵人、甚至还有非遗传承项目的CEO。每个人背后都是一部血泪创业史。
深夜小组讨论时,有人讲自己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核心团队,有人分享疫情三年如何靠现金流管理活下来……这些经验,比任何教科书都鲜活。
更神奇的是“跨界启发”。一个做殡葬科技的同学,居然用SaaS订阅模式做骨灰盒管理,听完我立刻想到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会员体系里。EMBA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跨界迁移”的能力。
以前我觉得:公司是我一手拉扯大的,我不盯谁盯?
结果是:我成了公司最大的瓶颈。
组织行为学课上,老师讲“领导力阶梯”:从个人贡献者→团队管理者→战略领导者。我赫然发现自己还卡在第一级。
于是开始逼自己做三件事:
1. 写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角色的权责;
2. 建立OKR体系,让目标自上而下穿透;
3. 每周强制“离岗一天”,测试团队自主运转能力。
刚开始手痒想干预,后来发现:当系统建立起来,公司反而跑得更稳了。这才是真正的“从做生意到建企业”的跃迁。
这一年,我变了。不再焦虑地刷数据,而是沉下心研究行业周期;不再事必躬亲,而是专注于打造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敢抬头看十年后的自己,而不是只盯着下个月的账单。
EMBA没有教我“怎么赚快钱”,但它教会我“如何做一家值得长期存在的企业”。
如果你也在创业路上感到孤独、迷茫、原地打转,也许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努力,而是一次系统的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