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参加进博会的吉尔吉斯斯坦带来口味惊艳的蜂蜜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中国网讯(记者 郑亮)当你迈入第八届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馆展区,一种“瞬间切换世界吃货频道”的感觉扑面而来。从南美某展台传出的露天烤肉浓香,到北欧三文鱼冷盘上那一抹海水咸意,再到非洲某国奶油菠萝的甜中带酸,眼前、鼻间、舌尖仿佛都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美食派对。展区里,一排排国家馆不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更将本国代表菜、零食、饮品搬进现场,观众可以边看展、边试吃、边互动——难得一见的异域风味与现场热闹的排队画面,真实度满分、猎奇感爆棚。
热情的试吃队伍、互动的品鉴讲解、现场的主厨演示,成为国家馆里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在这列“全球美食快车”上,观众不仅在“吃”,更在“体验”:从一颗香料、一块巧克力、一片火腿里感受异国文化。进博会不只是一场贸易展,更是一场“从全球农场到中国餐桌”的舌尖旅行。多国将其最具代表性的“国味”带来,作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在这里亮相。
置身其中,你不仅是“吃货”,更是一路参与全球产业链、跨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每一份试吃品、每一场互动,都暗含着市场与政策的链接。走进国家馆,仿佛用味蕾在读一则全球化的注脚。
坦桑尼亚是全球重要的腰果生产国和出口国,其腰果产业在中非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刚果带来的野生松子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塞尔维亚国家馆为观众现场制作一款极具当地特色口味的由面包、火腿、酱料制作而成的小吃。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馆展示的水果产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阿塞拜疆国家馆展示的传统糖果,里面塞满坚果,并以标志的新月形状和手工压制的图案而闻名。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老挝古树茶是采自存活百年以上的乔木茶,在老挝北部丰沙里省有古树群落,数量稀少。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斯里兰卡红茶仿佛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巴西国家馆烤肉飘香。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南非的路易波士茶,被誉为“南非红宝石”,与南非的黄金、钻石齐名,堪称南非三宝之一。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乌干达辣椒味道鲜美,辣度强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斐济带来了传统的“卡瓦”,这是一种用胡椒根茎研磨成粉后做成的饮料。“卡瓦”算是斐济的“国饮”。初到此地的外国游客,若能享受到当地人为他举行喝“卡瓦”的仪式,就是受到最隆重的接待。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在阿根廷国家馆,观众可以品尝到传统的马黛茶。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观众可以在厄瓜多尔国家馆看到当地的可可豆以及品尝相关的可可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伊朗国家馆展示了用特色藏红花制作的草本饮品,味道甘甜可口。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观众可以在毛里求斯国家馆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糖类制品和啤酒。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泰国作为本次进博会主宾国之一,带来了多种特色水果。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主宾国之一的格鲁吉亚在现场为观众制作名为Khachapuri(卡恰普里)的传统美食。它是格鲁吉亚的国菜,一种以奶酪为主的咸馅饼,被誉为“格鲁吉亚披萨”,具有多种款式和风味。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马耳他国家馆展示了该国特色的番茄酱和橄榄油。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来到哥伦比亚国家馆,观众可以品尝到多种当地特色的咖啡饮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主宾国瑞典带来了极具特色的纯苹果汁饮品。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主宾国尼日利亚展示了当地的谷物及辣椒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蒙古国家馆展示的雪松籽油产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观众在瑞士国家馆可以品尝到不同口味的奶酪制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贝宁菠萝是西非贝宁特有品种,以其独特的棒槌形外观、白色果肉和高甜度著称,2023年通过进博会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