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運動員們最後站上領獎臺,升國旗奏國歌固然令人讚歎,但在比賽過程中,他們一個個表現出的波浪不驚,沉穩大氣,一顆"大心臟"更加讓人著迷,運動員們為何能擁有如此强大的心臟?緊張時刻是否真的如表情一般雲淡風輕?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心內科鄭東誕副主任醫師表示,心臟作為機體需氧量最大的器官,它與人體的運動密切相關,許多醫學研究證實,擁有"大"心臟的運動員更能在比賽中獲勝。< /strong>
鄭東誕舉例道,以射擊比賽為例,表面上看是需要眼和手的配合,但是背後心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賽越到關鍵時刻就越容易緊張,這是人體的正常反應,誰都避免不了,而緊張的情緒直接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這種興奮會附帶著刺激心臟,讓心臟跳的更快,收縮力更强,引發的後果就是雙手發抖,從而使射擊失去準頭。"鄭東誕表示,這也不難解釋,在賽場上很多運動員會試著深吸一口氣、咳嗽幾下、清一下喉嚨或者喝一口水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刺激迷走神經,讓交感神經的興奮度冷卻下來,心率變慢,從而更加冷靜,動作更加穩定。
情等的動作,刺激迷走神經,使交感神經的興奮平緩下來,心率慢下來,確保射擊動作更加穩定。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大心臟"
我們在生活中常說一個人有"大心臟",一般是指在面對大事情的時候冷靜能正確做出判斷,一旦這個人在面對大事情時,手足無措,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脚冰涼發抖,甚至還會頭暈目眩,這個時候我們就能說這個人的"心臟"功能還不够强大。
鄭東誕表示,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心臟和我們身體的內臟一樣,會受到"自主神經"的調節,這個所謂的"自主神經",其實就是有自己的想法,不受我們思想的控制,特別是遇到大場面的時候,我們通常會不由自主的產生逃避或積極面對兩種狀況,不管選哪種,都需要跳動身體的潜力,這個時候"自主神經"就要興奮起來,向心臟傳達"跳的更快更强"的命令,軍令還能不能依然有序的傳遞下去?底下人能不能抗住壓力,賣力的幹活?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是不是還能够流暢?這就是考驗心臟的時候到了!
控制力强的人能讓心跳次數維持在正常水准,而控制力弱,平時沒有見過大場面的人,甚至會達到160-180次/分,在如此快速的心跳情况下,整個身體都會發抖,非常難以控制,往往到最後選擇逃避。
日常生活中,心臟健康要翻過的"三座大山"
想要擁有"大心臟",首先一定要保持心臟健康,鄭東誕表示,日常生活中,心臟最容易出現三種"异常":短路、罷工和堵門。
所謂的"短路"就是我們會有心慌的感覺,除了因為心跳快之外還很有可能發生了"早搏",這種心慌就好像"心跳漏了一拍"或者"心裡咯噔了一下",如果偶爾出現,也不算特別异常,就好像傳遞軍令偶爾會出點岔子,但若時常出現,則很有可能提示傳遞軍令的系統出了問題,心臟的電路出現了短路。
而"罷工"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胸悶、喘不過氣的感覺。這一方面是因為自主神經要求心肌加碼工作,另一方面給心臟舒張的時間少了,供給心肌的能量减少了。時間稍長,心肌自然會覺得不堪重負。在一些本身就存在冠狀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病人,這樣高强度的負荷更加是難以耐受,說不定就罷工了!
最後就是"堵門"了,心臟其實是一個有四間房的大屋子,房間之間還有門,血流在裡頭進進出出,平時開門關門都很順暢。緊張起來,開門關門的頻率快了,進進出出的血流更多了,萬一門有點問題,卡住了,該進的進不來或者該出的出不去,堵在某一個房間裏,那就很難受了。
怎麼瞭解自己的心臟是否健康?
雖然我們不需要像奧運冠軍一樣需要如此强大的心臟,但保持心臟健康確實每個人必須關注的話題,鄭東誕支招,最好提前去醫院進行心臟方面的檢查,包括普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幫助判斷有沒有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或者損傷壞死;冠脈CT、冠脈造影:幫助明確有沒有冠脈狹窄和堵塞;心臟彩超:可以看看心臟的大小和各個房間結構及瓣膜情况以及心臟功能是不是正常,房間門是不是開合有序;
此外,還有一項心臟排血功能檢查,可以量測心臟功能及周圍血管阻力和容量負荷情况,如果心臟排血低下是不能進行劇烈運動或競爭性運動的,這樣容易出現心臟意外事件,比如休克、猝死的發生,對於有心從事劇烈運動的市民可選擇該項目。(通訊員:何旭鵬、漆微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