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冷飲安排上,現在基本都是霜淇淋,奶茶,雪糕之類。如果有人問我,關於夏天的記憶是什麼?我一定會回答是洋菜膏。那一杯滑嫩清凉的夏日飲品,總能牽扯出諸多與童年、與過去、與故鄉關聯的無限回憶。而現在的做的洋菜膏原材料漲得太快,一斤要500塊,而小時候這些東西都是隨手都弄到的,今年問老鄰居買一點回來,這袋就要100元,只能做10次,貴的吃不起了,而街頭小攤已經很難尋了,都是用白仙草,石蓮糊冒充,還有洋菜糕跟石蓮糊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原材料就一樣呢!洋菜膏,在我們家鄉也叫岩毛凍。"岩毛"是洋菜、石花菜的別名,它是一種潮間帶的藻類,生長在水下的礁石上,而且生長環境極為苛刻,一定要在受淡水影響很小的外海區。
在小時候的夏天,我們圍著一口洋瓷面盆,看阿罵變戲法似地從水紗布裡擠出一種透明液體,那液體流入面盆,漸漸凝成了"凍"。阿罵用銅勺把"凍"輕輕劃開,一塊塊舀入小碗,然後再在小碗中加入薄荷、白糖和蜂蜜。於是,一碗晶瑩剔透、薄荷味直沁腦門的洋菜膏誕生了。我用小勺輕輕送一口到嘴裡,清凉、香甜、細滑,這種感覺從每一個味蕾滲入體內,通透身體裏的每一個細胞,滿身的暑意頓時消失不見。我那時問過阿罵:這麼好吃的洋菜膏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她對我說:是用海裡的仙草做的。當然,仙草只是阿罵哄哄我們小孩子的說法。
"岩毛"現在可是稀罕物,產量很少,近海可能已經絕跡,這種野生的、土法曬泡的"岩毛",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了。過去,"岩毛"的採摘要講究潮水漲落,只有在退潮時才能用鐵勺在礁石上慢慢地刮下來。那時,某家如能攢到一斤、兩斤曬乾的"岩毛",那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岩毛"的後期處理,也頗為繁瑣,"岩毛"在採摘後,還要經過六曬六泡,才能形成那種淡淡的黃色。以前海邊人在岩礁上"討小海"時,采"岩毛"只是一種副業,"打觸"才是他們的主業。海中的海菜、藻類相似形狀的很多,在裡面辨別"岩毛"極為不易,只有經驗豐富的討海人才能采到。
浸泡在清水裏,反復揉捏,洋菜是海裡的東西,偶爾會有小貝殼屑一樣的雜物摻在其中。不過,到底是植物還是動物,也是傻傻分不清
放入電鍋裏,加清水,和平時煮粥一樣。至於比例,比較隨性。熬的時長、水的配比,都是影響出汁的主要因素,如果水多了,可以多煮一下
煮好的樣子,看起來也沒感覺會凝固的樣子是不是?!每次看到這樣,都會略忐忑……
用一塊大紗布反復折疊,作為過濾裝置,洋菜就留在了紗布上。
對我來說啊,童年就是用把過濾後的汁分別裝進各玻璃碗裏,等待冷卻、凝固。
1-2個小時過去了吧,眼看著凝固成半透明的固體,美麗極了!不過最好先別著急吃,蓋上蓋子、裝上保鮮袋密封,放入冰柜裏,會有更冰霜、更Q、更彈牙的口感!
從冰柜裏取出,這時候洋菜凍得更結實了,挖幾勺出來,準備搭配輔料食用。拿勺子把洋菜凍一一打成碎塊,大一點、小一點,各隨人意。加一勺蜂蜜、加一點薄荷汁、加點氷水,成就了台州銀童年那最美好的夏日回憶。
那洋菜膏的味道就是我留在童年夏天裏的原初記憶。而今天,隨著食品手工工作時代的遠去,工業製品在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味蕾,很多以前的味道都找不回了,傳統風味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