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都六盘水,有这样四位年轻小伙儿,将乡愁化作一碗碗贵州人顿顿离不开的酸菜,把饭桌上常有的酸菜做成了一个既兴己又富民的产业,唱出了一场乡村振兴的精彩大戏。
一匹酸菜衍生出一个产业
俗话说,贵州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菜,几乎是家家户户三餐四季饭桌上的必备。而把一匹酸菜衍生出一个产业,这在六盘水却是一个新鲜事儿。
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六枝特区关寨镇中坝村的“黔菜酸”源头企业——贵州向日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厂房大门上一个醒目的黔菜酸自创品牌LOGO和“人生第一味”的广告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也刺激着人们的味蕾。
走进公司引进的一条半自动化生产线,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着,蒸煮漂烫机、气泡清洗机、冷却清洗机、震动沥干机以及真空包装机等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实行全封闭管理。“老师傅”们的技艺加上恒温发酵技术,“黔菜酸”的发酵时间只需要48小时,正常每天能生产4吨酸菜,产能翻了几十番,味道却仍是曾经的记忆。
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分别在六枝特区的周边九龙街道、大用镇、落别乡、月亮河乡、新窑镇等乡镇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小叶芹菜、青菜、油菜和萝卜菜,总面积200余亩,月生产量150吨,在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健康、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带动群众增收。据了解,在“黔菜酸”生产端就解决中坝村易扶搬迁点及周边群众就近就业60人次,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在种植端,带动208户群众年户均增收4.5万元。
产自基地的新鲜蔬菜朝发夕至,到达生产车间,行云流水般操作后,摇身变为极具风味的品牌酸菜。据统计,2024年,“黔菜酸”实现萝卜菜初加工200吨、青菜初加工200吨、油菜初加工180吨、芹菜初加工20吨共计600余吨,销售额达到84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公司新近推出酸菜“伴侣”,将牛场手搓糊辣椒和郎岱水豆豉、豆腐乳等六枝特色配料巧妙搭配,精准贴合快节奏生活方式与多元消费需求,让消费者一站式体验到黔味酸香。
今年2月16日,“黔菜酸”作为六枝特区优质农产品品牌代表,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举办的“乡村振兴,品牌强农”中国农业品牌甄选会亮相,风味独特的贵州酸菜登上了全国舞台,朝着优质农业品牌的目标迈进。
一口酸菜是妈妈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乡愁
最是乡愁难忘怀,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碗酸菜,是时光深处的醇厚滋味,是味蕾上的乡愁记忆,是家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黔菜酸”工厂所在的关寨镇,曾是“三线”建设时期修建贵昆铁路的关键节点。1965年,邓小平同志亲赴六枝特区,视察铁路建设情况,并亲自为关寨站题写了站名。邓小平同志在考察时了解到“三线”建设者吃不上蔬菜,立即指示从北方运来大白菜,让大伙儿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建设者来到六枝后,对蔬菜的需求量很大,六枝特区就成立了12个生产队,专门种植蔬菜供应“三线”建设者,蔬菜种植数量的增加让建设者吃到了贵州本地的特色酸菜。为纪念修建贵昆铁路的这段历史,六枝特区原堕却乡和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乡撤乡并镇时,更名为“关寨镇”。
今年30岁的喻杨,是贵州向日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黔菜酸”的创始人,常听家里大人说到这段历史。
在上海工作期间,喻杨也了解到,“三线”建设时期上山下乡,有大量的上海、江苏、浙江知识青年来建设六枝,不少人还是这口酸菜的“铁粉”。
“那一年春节我回家过年,和同学朋友聚会多喝了几杯,全靠酸菜解酒去腻。”喻杨说,妈妈做的酸菜酸脆可口,在外地上学、工作,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这口酸菜。
喻杨毅然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回到家乡自己创业,在拼多多、淘宝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一心一意卖妈妈做的酸菜。
喻杨的底气,来自妈妈张国芬全心全意的支持。张国芬始终坚持使用传统制作工艺,从收菜、选菜,到焯水、清洗、装罐、发酵,道道工序亲力亲为,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家酸菜独有的酸脆可口,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如今,“黔菜酸”在电子商务平台自营的同时,合作店铺已经遍布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抖音、快手小店等网络平台。妈妈张国芬也作为“黔菜酸”工厂车间主任,继续把好质量关。去年,公司的营业额突破840万元,仅网络销售额就达600万元。
“每当听到顾客说吃到了久违的家乡味道,我们心里就特别满足。” 喻杨和张国芬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一只“头雁”带领三只“雏雁”振翅齐飞
“小作坊生产,发展不长远,必须扩大规模。”回乡创业已有五年的喻杨心里萌生了办厂的想法。
“我们一起创业开公司,干不干?”“可以!那种一眼望到头稳定的工作,我们早就不想干了。”既是亲戚又是同龄人、在六枝特区某医院工作的张政志和在某平台公司工作的陈宇尧一拍即合。
三个雄心勃勃的90后,筹集资金采购设备,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2023年10月23日,坐落于六枝特区关寨镇的贵州向日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了。该公司引进了国内半自动化生产线,主打产品就是青菜酸菜、油菜酸菜、萝卜菜酸菜和芹菜酸菜。
从小作坊到公司化运作,原料需求翻了几十倍。每天凌晨6点半,喻杨就开着车走村串寨收购原料,一天下来菜是收到了,人也累得够呛。另一方面,受农户季节性种植的影响,酸菜产量陡增,产品出现积压。
“以前小作坊玩得转,现在是公司了,出现问题得解决。”“我们急需解决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难题。”喻杨、张政志、陈宇尧三人开会讨论。“我叔叔开厂办公司多年,有经验,我们邀请他入股,让他给我们指点迷津如何?”三人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三个年轻人带着诚意,找到了拥有服装加工、技能培训、建筑施工等实体公司的陈洪国。“你们三个不懂管理、不懂经营,就敢开公司,胆子真够大!”80后的陈洪国说,“看在你们三个敢想、敢做、敢拼,也想做点事儿的份上,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干!”
陈洪国年轻有为,是六盘水市民营经济总商会副会长,六枝特区工商联副主席、服装商会会长,还是几家实体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向日葵公司的总经理。
“头雁”领飞,“雏雁”跟飞。“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把好种植关、生产关、销售关。”陈洪国说。“要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才能让公司走得长远,才能把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得更好。”
于是,一系列改革大刀阔斧推进,董事长喻杨负责市场销售,副总经理张政志负责工厂生产,副总经理陈宇尧负责财务和企业文化,张国芬负责技术把控。同时健全公司管理制度,注册“黔菜酸”品牌,建设蔬菜基地等。虽然困难重重,三个90后有时心里会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在陈洪国的鼓励和带领下,企业开始茁壮成长,事业开始风生水起。
“黔菜酸”者,菜也,味也,业也!四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正是“蛟角未就,潜于山野之间;君子奋起,成就产业之兴”的真实写照。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芳 颜春匀 晏华超 报道
编辑 :邓文理
编审 :晏华超
终审 :江弢
总监制 :彭绍良 赵芳
下一篇:为什么餐饮店都爱取名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