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餐饮版图再添新亮点——河南首家以"老郑州·郑州菜"命名的主题餐厅正式亮相,通过挖掘本土饮食文化、复原传统烹饪技艺,为市民呈上兼具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的味觉盛宴。
走进位于金水区的餐厅,老郑州方言墙成为首张文化名片,"得劲""排场""中"等充满市井气息的词汇,瞬间唤起食客对城市记忆的共鸣。开放式厨房内,非遗技艺"煎烧黄河鲤鱼"的现场烹制成为视觉焦点,厨师以传统技法演绎黄河流域饮食文化,鱼香四溢间吸引众多顾客驻足拍摄。据了解,餐厅菜单聚焦老郑州经典风味,老郑州稻香肉、酥皮烤鸭、老式烩面、文火牛肉、家传豆腐、小米瓦罐炖柴鸡、酥皮胡辣汤等传统菜肴整齐亮相,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手法均遵循地域特色,力求还原记忆中的"郑州味道"。
作为河南首家中餐主题店,该餐厅以"让传统饮食文化活起来"为目标,不仅在菜品研发上深耕黄河流域饮食谱系,更通过场景营造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老郑州·郑州菜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运营,让"郑州菜"从家常菜走向特色餐饮IP,助力本土饮食文化焕发新活力。
“五味调和”的味觉记忆郑州人对饮食的包容性,深埋在3600年的商都基因里。商代都城亳都的青铜鼎里,就曾蒸煮过南北交融的饮食文明。郑州菜扎根于中原沃土,以“五味调和”为核心。烩面用羊骨熬制的奶白高汤为魂,搭配筋道面条与黄花菜、木耳等食材,既承载着北方面食的豪迈,又融入山珍的细腻;胡辣汤将胡椒、花椒、八角等十余味香料精准配比,辛辣中带着醇厚,一碗下肚唤醒整座城市的清晨。这种对滋味平衡的追求,正暗合中原文化"执两用中"的处世智慧。
在食材的选择上,郑州菜也展现着独特的生存智慧。黄河鲤鱼选用活蹦乱跳的本地鲤鱼,配将母亲河的馈赠化作餐桌上的珍馐;蒸菜则就地取材,槐花、榆钱、红薯叶这些寻常草木,经过简单调味蒸制,保留着"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这些菜肴不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中原儿女与这片土地最质朴的对话方式。千年商都文化的积淀中,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商业文明的包容熔铸于这一道道菜肴之中。“郑州人当爱郑州菜”在过往外来菜系攻城略地的背景下,郑州餐饮人完成了艰难的身份重构。据2020年郑州餐饮市场调查显示,本土菜系占比尚不足25%,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接近50%。这不仅是市场选择的胜利,更是文化自觉的觉醒。“郑州人当爱郑州菜”,本地餐饮从业者开始用现代餐饮语言解构传统: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煎烧黄河大鲤鱼,用科学调研分析改良胡辣汤的辛香配比。这种创新不但是对传统的有序传承,更是用当代技术延续文化血脉的智慧。
郑州菜的崛起恰逢中国城市文明迭代的关键节点。当北上广深在追逐米其林星光时,郑州的餐饮人则选择俯身拾起散落民间的文明碎片。“在郑州做了30多年餐饮,心里就一个念想——咱郑州1200万人的城市,总该有自己的味道。”老郑州·郑州菜创始人罗战胜道,“其他地方有广州菜,有绍兴菜,有运城菜,咱郑州菜也该堂堂正正地立起来!”他的眼神透露着深深的坚定。“我们要把老郑州的味道从记忆里挖出来,让它们重新活色生香。让每个郑州人尝到小时候的味道,让外地游客一下高铁就能吃到最地道的郑州味——这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河南'。"他的声音里,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让世界爱上郑州菜”郑州菜的突围之路也暗合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当郑州提出规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愿景时,“让郑州菜成为中原儿女舌尖上的乡愁,让世界爱上郑州菜”,罗战胜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城市文化输出路径。此次"郑州菜"主题餐厅的开业,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体验传统美食的新场景,更标志着郑州在本土饮食文化挖掘与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为城市餐饮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新动能。
夜幕降临时分,老郑州·郑州菜店堂里蒸腾的不只是美食的热气。用餐的白发老者用筷子轻点瓷盘,向孙辈讲述德化街往事;00后主播架起补光灯,向百万网友展示烩面的拉抻艺术。这些生动的场景,构成了当代郑州最鲜活的文明图景。当饮食超越果腹之需,升华为文化自觉的载体,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用味觉定义属于自己的美食名片。这或许就是中国新一线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崛起方式——在唇齿留香间,完成对城市灵魂的温柔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