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真正的高级,往往存在于分类法则的边界之外,普适性的评判标准,很难定义其精妙。在中国酒中,以特为名的特香型白酒,正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恒刚、沈怡方等专家,对四特酒进行风味定型时,就曾遇到“难题”,四特酒的风味无法套入任何标准,众专家只能以“特”为其香型命名,中国特香型白酒,由此问世。
四特酒的风味,究竟独特在哪里?用“相对论”一词来形容,再适合不过,在其工艺和风味中,充满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 01 -
新鲜与陈熟的兼得
不同于高粱酿酒,四特酒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大米,且须是每年当季的新鲜赣鄱大米。大米进厂后,只经过筛选和清洗,就直接参与酿酒,不浸泡、不粉碎、不加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锁住稻米的清鲜米香,原汁原味,让酿出的酒体自带一种清雅、鲜甜的稻香风味,这让四特酒成为中国白酒中,直接将原料香带入酒体的特殊品种。
赣鄱大米
而在四特酒的储酒环节,与强调原料的“鲜”不同,却格外看重“陈”的意义。在四特原酒的储存过程中,温湿调节、器皿更替、品质盘勾等,有着缜密和严格的规范。这是因为,特香型白酒是一种老熟效应显著的种类。
如走进四特酒的老酒库,就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原酒,在风味和色泽上的巨大差异,同样的酒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后的变化表现,都十分令人惊艳。而随着年份增加,四特酒体中类似木材或者烘培的陈年风味会逐渐凸显,口感会变得更加有粘稠感、油润感和浓厚感。
四特酒库一角
四特老酒
- 02 -
繁复与简约的融合
白酒的风味,除了与粮食和储存等,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发酵容器。中国白酒的发酵容器,可粗分为两大方向,追求复杂或强调简单。比如清香型和米香白酒,追求酒体的清雅干净,使用的即是强调简单和干净的陶缸或石窖;而浓香和酱香凸显滋味的丰富,用的是复杂和馥郁的泥窖和泥底窖。
红褚条石窖
而四特酒的窖池,极具化繁为简的智慧,结合了繁与简的双重优势。其因地制宜,搭建的材料选择江西龙虎山出产的红褚条石。这种材料在外观上虽为石质,但实际的微观结构,却十分疏松、空隙极多,吸水性很强,表现出一种泥土的特性。因此,四特酒的红褚条石窖,融合了泥窖和石窖,让四特酒即能拥有繁复的芳香感,又可兼具简约的酒体纯粹感。
- 03 -
浓郁与清雅的辩证
四特酒工艺的独特与兼容性,让其酒体能够蕴含三香之格,一杯四特酒可以品出浓、清、酱三种香型白酒的风韵,同时各香均不露头,交织错落,形成一种隐秘、多层次而协调的风味境界。
其中,既有如同酱香型、浓香型白酒的浓郁厚重,又有清香型白酒的清雅爽净,造就出“前浓、中清、后酱”的独特感受,如同身临山水自然中,山川之巍峨厚重,湖海之澎湃波澜,碧空之飘渺清幽,相应相辉。
刚蒸馏出来的四特原酒
而在此基础上,因强化了稻米的鲜香,米粮香犹如一条香气暗流,鲜香与略带炒米焦香的味感,贯穿在入口到下咽的全过程,在回味中竟也久久不息。而这其中,岁月幻化的陈香、蜜香如同水花泛起,时时隐现,给人欣喜。整体带给饮者从惊讶、惊喜,再到惊叹的美好体验。
因此,特香型白酒的造诣,是一种“新鲜而陈熟、繁复而简约、浓郁而清雅、传统而现代”的味觉兼容艺术,它以一种不断融众家之长的创新精神,满足着消费者“更高风味感知”的品质需求。四特酒,是一种中国名酒中的高级存在。
特,就是与众不同,即是开拓创新。随着酿酒科技的进步,四特酒也在不断探索着新饮酒时代的独特之路,让经验代代延续,让技艺更加科学,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在传统技艺上,四特酒公司的大师团队,进一步融入回醅和双轮底等技术,让酒体的香气更加幽雅繁复,味道更加细腻丰满。如第五代的四特十五年产品就采用了此工艺,凭借独特的风味与品质价值,一举拿下了2024年度酒类新品“青酌奖”。
在人才培养上,四特酒公司将质量管理和生产酿造两大部门联动,在关键岗位上进行人才梯队的构建,设立品酒、勾调两个模块“师带徒”培养模式,做到“业务分工,专业拉通”,专注关键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尊重老师傅的经验与心得,让特香技艺瑰宝薪火相传。
在科技赋能上,四特酒公司与南昌大学等科研院校保持常年合作,近期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就高达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有12篇,授权专利6件,尤其是其自主研究的“定向选育耐受菌株精准酿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特酒发现了更多具有香气代谢价值的酿酒菌种,进一步掌握中国酿酒的核心科技,为四特酒的特香酒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独特的风味之源。
在品质管理上,四特酒公司建立了八大现代化的特色质控路径,深度实现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品质提升。即:
1、组织扁平化,压实责任制度;2、质控核心化,优化资源利用;3、流程标准化,全链生产精益;4、食安稽查化,确保标准落地;5、部门协作化,专注酒质提升;6、生产柔性化,控制成本合理;7、品控数字化,优化仓储管理;8、发展绿色化,践行社会责任。
“精酿奉献四方,价值源于特色”,这是矗立在四特酒厂区的品牌信仰,无论是老一辈对特香型白酒的发明创造,还是新一代四特人对工艺与科技的优化迭代,以及现代品质管理的创新发展,这一“特”的信仰和精神一直传承不息,因特色而不同,因不同而稀有,物以稀为贵,通过在“特色”道路上的不断精进,四特酒得以更具名酒价值。
作者简介: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评论作家,酒食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