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吃饭这件事,正在被他们玩出新花样!
“这家酸汤鱼的队排到马路牙子了,快俩钟头!不过值了,朋友圈一发,点赞蹭蹭的,留言全是问地址的。”刚发完朋友圈的安琪(96年,市场策划)还没顾上吃,又在小红书上刷到一家打着“废墟风”旗号的云南小馆子,默默点了收藏。环顾四周,邻桌一群学生模样的客人,菜刚上了两道,手机已经对着盘子、桌面、甚至墙角一通“扫射”。“楼梯间光线绝了!等会咱们去那拍几张?”服务生小王熟络地递上一个便携补光灯,“我帮你们调下角度?”
这届年轻人的“吃”,Z世代,指1995-2010年出生人群)吃饭,路子越来越“野”。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父母辈“吃饱吃好”的老观念,正在被一种融合了打卡、社交、自我表达甚至文化探索的复杂需求所颠覆。对于餐饮人来说,解读这群“胃口”刁钻却蕴藏巨大能量的消费者,是眼下的关键课题。
一、小众菜系“上位”:舌尖上的冒险与身份标识
Z世代对于“吃”的好奇心堪称旺盛。连锁快餐提供的“安全区口味”已不能满足他们,那些带着强烈地域棱角、独特风味冲击和文化陌生感的小众地方菜成了新宠。
1、现象有多“出圈”?
(1)云贵川风潮难挡
贵州的酸汤鱼/牛肉,那独特的酸辣带着发酵的香气;云南的傣味烧烤、菌子火锅,充满了山野的野性和自然气息;川渝的自贡仔姜蛙、乐山跷脚牛肉,香料组合大胆刺激……这股风不仅席卷一线城市,连小县城都开始冒出新店。某头部生活平台数据显示,近一年“云贵菜”的搜索热度飙升了数倍。
(2)北方菜系的“爽直”吸引力
东北铁锅炖那份围坐共享的热乎劲儿和实在分量,延边烧烤浓郁的烟火气,西北手抓羊肉配裤带面带来的纯粹碳水满足……靠“真材实料、性价比高”的亲民路线成功圈粉。
(3)异域小馆也有拥趸
不仅是东南亚的粉面,一些更冷门的餐厅,如专做中东鹰嘴豆泥蘸酱、埃塞俄比亚“英吉拉”(一种带酸味的薄饼),只要口味足够地道新奇,也能在小范围内形成口碑传播。
2、驱动力:不仅是味蕾
(1)“我知道,我来过”
找到一家需要懂得“折耳根能不能接受”、“木姜子是什么味道”的小店,向朋友“安利”或在小红书上分享攻略,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和品味的彰显。 “发现宝藏小店”的快感,不亚于味蕾的满足。
(2)体验感打包带走
年轻人购买的往往不仅是一道菜。店里的民族风装潢、播放的背景音乐(也许是当地民谣)、服务员的乡音、食材的来源故事,甚至餐具的独特造型,都构成了一顿“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套餐。安琪笑言:“吃完一顿好的云南菜,感觉灵魂都跑去雨林里溜达了一圈。”
(3)抵抗“工业味道”?
越来越多人对千篇一律、缺乏灵魂的预制菜表示腻味。他们开始欣赏那些需要时间慢煨、手工揉捏、独特发酵或复杂香料调配出的风味层次,追求那口现场镬气腾腾的“锅气”。 小众菜背后,常常蕴含着难以复制的传统手艺。
(一厢情愿的) 健康滤镜? 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给云贵菜的酸辣(觉得清爽解腻)或西北菜以牛羊肉为主的食材搭配,赋予了“相对健康”的光环(尽管配上大油大碳水可能事与愿违),这也成为选择的小小推手。
二、拍照打卡:餐桌上的“第二现场”
对很多Z世代而言,吃饭的仪式感很大一部分在于记录和分享。“能不能出片?有没有值得拍的地方?”往往是选择餐厅时的重要(有时甚至是首要)考量。
1、餐厅变成“摄影棚”?
(1)环境内卷无止境
“门头好看吗?”、“装修有没有独特的调性(露营氛围?复古格调?还是赛博中国风?)”、“灯光是否友好自拍(尤其是那该死的顶光!)”、“餐具和摆盘够不够精致上相?”……甚至洗手间都可能成为打卡点。环境不出片?很多年轻人会直接划掉选项。
(2)“饭”有时只是配角
有草坪和帐篷的“城市露营”餐厅、带独立自习区域的“学霸”主题店、能边吃边撸猫狗的咖啡馆、结合剧本杀的沉浸式餐厅…… 年轻人来这儿,“吃”可能只是目的之一,体验新奇的场景和氛围才是核心驱动力。
(3)仪式感和“氛围组”
除了基础的补光灯(越来越普遍),定制化的杯套、设计成书签的精美菜单、留言墙、带有“烟雾”或“火焰”特效的招牌菜上菜方式……这些都在刻意营造“可传播、可记忆的瞬间”,为朋友圈或短视频提供绝佳素材。
2、背后是什么逻辑?
(1)“我在场,我存在”
在社交媒体晒出精心拍摄的打卡照和视频,收获点赞和评论,是Z世代确认自己“跟上了潮流”、“参与了某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一顿饭的记录,宣告着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生活状态。
(2)种草-拔草-再种草的循环
小红书、抖音、B站构成了他们的“觅食指南”。被自己喜欢的博主“种草”,兴冲冲去“拔草”体验,再将自己的评价、照片、攻略上传,形成新一轮的“种草”。餐厅在这里成为内容生态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3)“时间管理大师”的修炼
一顿饭的时间,要满足口腹之欲、拍出好看的照片/视频、获得社交互动、体验新乐趣…… 对时间效率的追求,要求一次用餐体验尽可能“包罗万象”。
三、吃饭?更是“在一起”的理由
Z世代是社交网络的“原住民”。餐厅作为线下空间,自然成为他们维系情感、结交同好、进行真实互动的重要场所。“吃什么”可能排在“和谁一起”以及“在什么环境下”之后。
1、场景如何适配?
(1)包容多元状态
既要有一人食也能舒适自在的角落(单人隔间、吧台位、快食区),也要有方便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的共享长桌或主题活动空间。餐厅在努力成为各种社交状态的“容器”。
(2)界限的模糊
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小酒馆+开放麦舞台、餐厅+迷你艺术展览/手作体验……餐厅正打破传统单一功能,进化为多功能的“第三生活空间”。年轻人聚在这里,是为了见面、聊天、碰撞想法,饮食是顺带的“润滑剂”。
(3)“线上摇人,线下聚会”
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构建自己的私域社群(微信群、小程序会员),聚集口味相近或兴趣相投的食客。然后通过线下品鉴会、主题夜(如二次元主题聚餐、宠物社交局)、粉丝专属活动,把线上的同好引到线下,加深连接。
(4)“分着吃”是默认选项
菜品设计考虑分享性(小份量、拼盘),摆盘方便多人拍照,甚至直接推出专为“朋友圈晒图”设计的视觉系套餐组合。分享行为本身强化了社交属性。
2、“聚”的核心诉求?
(1)寻找“同频共振”
在追求个性的同时,Z世代也渴求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餐厅成为一个筛选器,吸引着品味相似、兴趣相近的人,成为一种线下“圈层符号”。选择什么样的餐厅,也在定义“我是谁”。
(2)珍视“线下温度”
在虚拟社交泛滥的今天,面对面的真实互动、即时的眼神交流和情感反馈变得尤为珍贵。餐厅提供了一个低压力、有内容(食物)的天然社交场域。
(3)集体购买“快乐瞬间”
聚餐是庆祝、纪念、解压的共同仪式。一顿饭的氛围、服务、互动环节的设计,都在为其注入“情绪价值”,满足年轻人对即时、共享的快乐体验的追求。
四、提示:挑战从未消失
想要赢得Z世代的心(和胃),远非易事。热闹背后,隐藏着几个关键陷阱:
1、花拳绣腿难持久
(1)最大的雷
环境、噱头搞得飞起,结果菜难吃、服务跟不上;打着正宗小众菜的旗号,味道却“四不像”;营销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体验平平甚至糟糕——巨大的心理落差是致命的。
解法: 味道是根基,根基不稳,一切都摇摇欲坠。 必须在核心味道(尤其是小众菜的灵魂风味)、食材新鲜度、出品稳定性上下死功夫。营销包装是锦上添花,绝不能本末倒置。一位深耕贵州菜的主厨坦言:“酸汤的酸度和发酵风味层次不对,装修再漂亮也留不住回头客。”
2、流量爆火后的生存焦虑
症结: 依赖网红打卡带来的“一次性流量”,复购率惨淡;新鲜感一过,热度断崖式下跌;陷入“开业三个月即巅峰,半年后就艰难求生”的怪圈。
解法:深耕私域,培养“老铁”: 建立会员体系、活跃社群、打造专属福利和活动(如品鉴会、厨艺班),建立深度信任连接。
(1)持续制造小惊喜
定期更新菜单(时令限定、研发新菜)、微调场景布置、加入轻量新互动,让人感觉“常来常新”。
(2)打磨“硬通货”
必须有1-2道能镇住场子、口碑炸裂的招牌菜或独特体验(如某店的发酵酸汤秘方、特色用餐仪式),这才是口口相传、带来稳定客流的根本。
五、看懂年轻人,才能烹好未来这盘菜
Z世代不仅是食客,更像是带着手机、揣着社交需求、拥抱着多元文化走进餐厅的“体验共创者”和“内容传播者”。
他们的选择逻辑,正在重塑餐饮行业:
1、目标:从“解决温饱” → “满足精神社交与自我表达的多重需求”。
2、路径:从“规模制胜” → “深耕垂直领域,追求深度与独特个性”。
3、竞争:从“口味单一赛道” → “口味、体验、社交连接与内容价值多维度的综合竞争”。
各位餐饮同仁,与其对着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挠头不解,不妨走到他们中间去:刷一刷小红书上的热门帖子,研究那些精心编排的九宫格,甚至亲自去热门店排一次队,感受一下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只有真正理解他们对“新鲜感”、“归属感”、“分享欲”以及“真实无套路” 的深切渴望,才能在这张由新一代食客绘制的未来餐饮版图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未来十年,谁能赢得这群眼光“毒辣”却也愿意为心头好“一掷千金”的年轻人,谁就握住了餐饮持续发展的关键钥匙。他们的胃口连着味觉,也连着社交媒体网络。这场关于“吃”的变革,才刚刚揭开序幕。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餐饮行业知识。
注:文章写作需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