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美食--荷花煲老鸭汤
文:桂孝树
当七月的蝉鸣如煮沸的铜铃,在老槐树的枝桠间摇晃,江南水乡的荷塘便到了最丰饶的时节。粉白的荷花擎着露水,从墨绿的荷叶间探出头来,宛如身着纱衣的仙子,在晨雾中轻舞。这时候,老巷里的烟火气总会比往常更浓郁几分,因为懂生活的人都知道,是时候熬一锅荷花煲老鸭汤了。
清晨四点,天光未亮,城郊的荷塘边早已人影绰绰。采莲人撑着小船,穿梭在荷叶间,手中的长杆轻轻一勾,带着露水的荷花便落入船中。他们深谙采摘的诀窍,只选那些半开未开的花朵,此时的荷花香气最为浓郁,花瓣也最为鲜嫩。与此同时,在乡间的鸭棚里,养鸭人唤醒沉睡的老麻鸭,这些在稻田里自由觅食、在溪水中嬉戏的鸭子,经过漫长的生长,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正是煲汤的绝佳食材。
将荷花带回家中,洗净时要格外小心。每一片花瓣都薄如蝉翼,稍一用力就会破损。指尖轻轻拂过花瓣,那种细腻的触感,仿佛触摸着婴儿的肌肤。摘下外层花瓣,将中间的莲芯小心保留,莲芯虽苦,却是这道汤清热去火的关键。而处理老鸭更是一门学问,要先用锋利的刀片去鸭皮上多余的油脂,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这样熬出的汤才不会过于油腻。然后将老鸭切成大块,在清水中浸泡半小时,让血水充分渗出,再放入沸水中焯烫。滚烫的热水中,鸭肉表面的杂质随着翻滚的气泡浮出水面,捞出时,热气裹挟着浓郁的肉香,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砂锅在灶台上就位,这是见证美味诞生的容器。先在锅底铺上几片生姜和葱段,再放入处理好的老鸭块,接着将荷花花瓣和莲芯均匀地铺在鸭肉上,最后注入足量的清水。大火煮沸的过程中,砂锅里的食材开始舒展身姿,荷花的清香、老鸭的肉香与葱姜的辛香相互交织,在厨房中弥漫开来。转小火慢煨,这是一场时间与温度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汤汁逐渐变得浓稠,从最初的清澈透明,慢慢变成淡淡的乳白,最后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荷花的花瓣在汤汁中褪去艳丽的色彩,变得柔软而透明,仿佛将一生的芳华都融入了这碗汤中。
记忆中的夏天,总是与奶奶的荷花煲老鸭汤紧密相连。那时的我,还住在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里,院子里有一棵歪脖子枣树。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奶奶总会早早地去菜市场,带回新鲜的荷花和老鸭。她在厨房里慢条斯理地处理食材,刀起刀落间,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我则搬着小板凳,坐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砂锅里咕嘟冒泡的汤汁。等待的过程总是漫长的,我会不停地问外婆“汤什么时候好”,奶奶总是笑着说“快了快了”,然后用沾满面粉的手,轻轻刮一下我的鼻子。终于等到汤熬好,奶奶会先盛出一碗,放在窗台上晾凉。我迫不及待地凑过去,看着碗里漂浮的荷花花瓣,像极了一幅水墨画。小心翼翼地喝上一口,汤汁醇厚鲜美,荷花的清香在舌尖绽放,老鸭的肉香在齿间萦绕,所有的等待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
荷花煲老鸭汤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夏日里的养生良方。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记载,荷花“性温味苦,能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老鸭则被视为滋阴养胃的上品,二者搭配,堪称天作之合。在闷热的夏日午后,喝上一碗这样的汤,暑气仿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从胃底升起的暖意,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这碗汤里,藏着中国人顺应天时、药食同源的智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荷塘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菜市场里也很难再见到新鲜采摘的荷花。超市里的速冻鸭肉虽然方便,但总少了几分鲜活的气息。然而,对美食的执着,让许多人依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寻找着传统的味道。有人会驱车数十公里,前往城郊的农家乐,只为买到新鲜的荷花和散养老鸭;有人会在自家阳台上种上几株荷花,期待着盛夏时节能收获几朵,用来熬制心心念念的老鸭汤。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熬一锅荷花煲老鸭汤,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饮食需求,成为一种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当我们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抽出时间,精心挑选食材,耐心等待一锅汤的诞生,其实是在与时间对话,与自己对话。看着砂锅里翻滚的汤汁,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香气,内心的浮躁也会渐渐平息。这碗汤,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更抚慰了我们的心灵。
如今,每当盛夏来临,我依然会按照外婆教我的方法,熬上一锅荷花煲老鸭汤。坐在餐桌前,看着碗里熟悉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那个夏天。时光流转,奶奶早已离我而去,对这碗汤的喜爱,如藏在汤里的温暖与回忆让我难忘。窗外的蝉鸣依旧,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一碗荷花煲老鸭汤,是我们与传统相连的纽带,是我们对抗浮躁的铠甲。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记得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保留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这碗汤里,盛着的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