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的饮宴礼仪始于周。饮宴,是讲究饮食进餐礼仪的聚在一起饮酒吃饭的宴席。在唐代以前,茶饮常常与饮宴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筵席上的食物都可以算是广义的茶食了。
最早将茶当作佐餐菜肴记载的是《晏子春秋》: “晏子相齐(晏相齐景公时,公元前547一前490年),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卵、茗菜而已。”《古今图书集成·茶部汇考》对这一故事的记载稍有不同: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大概意思是,吃脱去谷皮的粗粮饭,烤食3种禽鸟和5种家畜蛋,吃茶菜罢了。这里所说的“茗菜”就是用茶叶做的“凉拌菜”,这说明春秋时代,茶已经当作菜肴汤料食用。这是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入菜,这里“茗菜”是指煮成羹的茶。
陆羽《茶经·四之器》篇中有“伊公羹”三字,是铸造在煮茶用的风炉的三个通风的小窗,“上并古文书六字…‘伊公羹、陆氏茶’也”。尹公,是辅佐商朝五代帝王的伊尹,位居中国第一良相,伊尹是有莘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后由厨子扶养长大。伊尹从小熟悉烹饪之事且别有解悟,曾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烹煮粥羹包括烹煮茶粥羹也很有名气。由此可推论周朝已有茶粥羹。而古籍记载最早的茶入菜羹,则是在《晏子春秋》中,《晏子春秋》由后人搜集有关晏子的思想、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成书于战国末期,最迟在秦汉之际,这从当代考古发现也得到佐证。
考古发现于汉景帝(公元前156年一前141年)阳陵的迄今最古老的茶叶植物标本,在阳陵出土时,是与很多粮食遗物混杂在一起,也佐证煮茶在早先是煮茶羹粥。
据三国魏张楫的《广雅》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饮已有专门的制作流程,有专门的器皿,有关注其功效。晋郭璞为《尔雅》中的“槚,苦茶”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晋书》载,东晋的桓温为人性格俭朴,他守扬州时,“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在桓温的宴上,茶已成为代替了酒的主要饮料,其他的食物就可以看作是茶食了。早期的茶食可分为茶菜与茶果两类。桓温宴上的“七奠”可以算是茶菜羹了,这里的“茶果”是茶与果食、果品。
东汉壶居士的《食忌》称: “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也是以茶作菜的实例。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撰的《广雅》称: “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这相当于今时的用茶水煮粥。
现代,居住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还有把鲜叶加工当菜吃的习惯。比如,德昂族有饮酸茶、食用茶叶菜的习俗,将新鲜茶叶揉好,配以花生、香油、食盐等佐料进行搅拌食用;再比如,基诺族喜食凉拌茶,将新鲜茶芽经双手揉搓至碎后放入碗中,加入柠檬叶、大蒜、山八角、辣椒、盐等调味,再加入适量的水拌匀后食用;还有广西西部的少数民族喜喝“煮油茶”,也称“打油茶”,将茶叶放在锅里炒制出香味后,倒入清水煮沸,再加入食盐、生姜之类的佐料,调味后食用。
本文来源:《茶之最》,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