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表姐最近迷上了网上那些养生茶,每天泡几杯,说是能减肥、降火、清肠,但她这几天老说胃胀、没食欲,还老跑厕所,真的是茶喝多了吗?”
问话的是个在体检中心外焦急等待的年轻女孩,表姐平时身体并无明显异常,但近来常出现消化不良,连原本规律的作息也开始紊乱。
她说表姐很信网络上各种“茶饮配方”,号称“祛湿排毒”,每天按时泡,每次三种以上,连水都不怎么单喝。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是当下非常普遍的一种养生误区。
很多人追求的是“轻调理、不吃药、靠自然”,但用的方法却是从网络上随手复制的“网红茶饮”。
这些配方看起来都很熟悉,什么蒲公英、决明子、桑叶、陈皮、茯苓、山楂、甘草……名字都挺安全,也常见于中药柜。
看起来是温和的草本调养,实则一旦使用不当,对脾胃系统是一种慢性的破坏。
从中医角度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是负责气血生化和运输转化的关键。
但最怕寒、湿、滞、凉。
而很多所谓的“清热、祛湿、排毒”茶恰恰就具有寒凉属性。
比如最常被提到的决明子,本身性味苦寒,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合短期应对便秘型火热体质,但长期饮用却可能损伤脾阳。
很多人以为喝它能清肠,其实是过度刺激肠道蠕动, 久了导致排便依赖,反而破坏消化节律,形成功能性腹泻。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些植物中不少成分具有刺激性。
决明子中含有蒽醌类化合物,这类成分在短期内能促进肠道排空,但也容易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
在一项针对345名长期饮用决明子茶的个体跟踪调查中, 有超过41%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包括腹痛、食欲下降、胃酸过多等症状,甚至有3%的样本在胃镜下发现胃黏膜有点状出血。
这类损伤不是剧烈的炎症,但属于慢性刺激型改变,很难短时间恢复。
不少人喜欢在夏天喝蒲公英茶,说是清热去火、防上火。
蒲公英的确有一定的抗菌和利尿作用,但同样性寒,而且还含有一定的苦苷、黄酮类物质,
这些成分一旦在胃内长时间作用,会影响胃液分泌,引发胃酸过多或不足两种反应,出现烧心、反酸、食欲不振。
尤其是脾胃本就偏虚寒的人群,长期饮用会直接诱发虚寒证型的腹泻、腹胀,甚至引起中焦寒凝。
还有一些茶饮标榜能“调理肠道菌群”, 比如桑叶配菊花、金银花、陈皮等组合,这类搭配常见于减脂、排毒类茶饮中,问题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寒凉、清泄。
菌群调节并不是单纯“清一清”就好,反而需要一定温度和酶活环境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美国一项关于草本饮品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过度摄入清泄类草本茶可能导致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这两类菌本是对消化吸收至关重要的益生菌群。
一旦被打压,易位菌群就可能上升,带来腹胀、排气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网红养生茶还有一个隐性问题,就是“叠加效应”。
不少人喜欢混搭泡饮,一次三四种,甚至六七种搭配,有些配方来自中医理论,有些是网络DIY。
单独饮用某一种草本也许没有太大问题, 但当多种成分混合使用时,药性之间会产生干扰,甚至相互削弱或增强。
在没有辨证基础、没有剂量指导的情况下,这种“自配混饮”是一种完全失控的行为方式。
比如山楂配荷叶,被大量减肥茶使用,山楂能助消化,荷叶清脂利水,两者看似配合好,但山楂过量可刺激胃酸,荷叶又属凉性,对胃肠黏膜都有刺激性。
人在饭前或空腹喝这类茶饮,胃黏膜直接受刺激,易形成浅表性胃炎。
中国营养学会曾发布数据指出,减脂类茶饮常见使用配方中,约57%的组合存在寒凉配伍过重问题,长期饮用风险远高于普通饮料。
脾胃作为一个功能系统,不光负责食物的物理转化,更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密切关联。
长期饮用刺激性茶饮所引发的后果,不止是肠胃不适那么简单。
在临床上发现,不少功能性胃病患者,发病前都有长时间饮用寒性草本茶的习惯。
一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有饮用草本清泄茶超过3个月的个体, 胃电图节律紊乱的发生率达到46.5%,明显高于未饮用人群的21.3%。
胃电节律紊乱说明胃的收缩能力和节律受到破坏,可能表现为餐后饱胀、打嗝、食欲下降、早饱等症状。
也有人说“我喝了挺舒服的,喝完就不便秘了,还轻松”,这其实是最大的错觉。
寒凉刺激带来的快速排便是对肠道的一次强迫性激活,是应激反应,并不是调理结果。
一旦停止摄入,排便功能马上回落,甚至比之前更差,这是因为肠道神经受到损伤后的“反馈过度期”。
就像滥用泻药一样,初期看似效果明显,长期却是慢性依赖的代价。
养生不该靠堆叠标签,也不该靠统一配方。
很多网红茶饮宣传中用词夸张、描述不清成分来源,更谈不上剂量配比。
普通人按这种方式长期饮用,等于给身体投放一个个不明药性包,既不知机体如何响应,也无法判断是否适合自身体质。
中医讲“辨证施养”,不是所有草本都能通用,更不是想喝就喝。
特别是脾胃偏弱、阳虚体质、寒湿困脾者,这些养生茶恰恰是最不应该接触的内容。
那问题也来了,如果养生茶容易损伤脾胃,那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真正能温和调理、又不伤身体的饮用方式?
有没有一种能兼顾现代节奏、又能适合多数体质的饮品结构?这个方向上,其实可以转向“温补型饮水策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温度、时间、配比对饮品作用的调节意义。
像白术、茯苓、陈皮少量搭配,用温水冲泡,并控制饮用频率在每周不超过3次,是一个较为温和的策略。
同时引入调节脾胃动力的饮食节律管理,比如固定进餐时间、适当咀嚼训练、减少冷饮摄入,比一味靠喝草本茶更能恢复脾胃系统节律。
真正的养生,不是靠一味清除,而是靠恢复身体原本的平衡力。
饮品只是辅助,而不是方向本身。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养生茶应该如何喝[J].农村百事通,2020,(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