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糕有个好听的名字叫 “玛仁糖”,是新疆街头常见的糕点。琥珀色的糖块里嵌着核桃仁、葡萄干、巴旦杏,看着像块透亮的宝石,咬一口又甜又香。可这几年,愿意停下脚步买块切糕的人越来越少 —— 哪怕现在商贩们都明码标价,规规矩矩做生意,路人还是摆摆手绕着走。这到底是为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一、坏名声一旦刻进心里,再想擦掉太难了
老辈人常说 “一次上当,十年怕骗”,这话用在切糕上再合适不过。早几年,“天价切糕”“强买强卖” 的新闻铺天盖地:有人只是让摊主 “少切点”,结果一刀下去称出几百块;有人想不买,就被围着不让走…… 这些糟心事像钉子一样,钉在大家对切糕的印象里。
现在虽然没人敢强卖了,价格也标得清清楚楚,可路过的人瞧见切糕摊,脑子里先冒出来的还是那些负面新闻。“万一他切多了逼着我买咋办?”“这价格看着便宜,会不会称上做手脚?” 哪怕商贩举着价签喊 “放心买”,消费者还是犯嘀咕:“算了,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就像被蜜蜂蛰过的人,再看见花丛都得绕着走,切糕的坏名声,早把大家的信任磨没了。
二、成本高还 “压秤”,一小块就够吓退人
切糕卖得贵,不全是商家黑心 —— 你看看它用的料就知道:核桃仁、巴旦杏、葡萄干,哪样不是干货里的 “贵价货”?再加上熬糖用的葡萄糖浆,算下来成本确实不低。可更让人咋舌的是它 “压秤” 的本事。
这东西是把食材和糖熬稠了再压实的,密度大得惊人。就像一块海绵吸饱了水,看着不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商贩明码标价 “一两五块”,你觉得挺便宜,让他 “切薄薄一片”。可这片 “薄薄的” 切下来,往秤上一放,说不定就有二两多 —— 一算账一百多块,比买斤牛肉还贵。普通人家买块糕点,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就算知道用料好,这 “按两算” 的价格,也足够让人望而却步。
三、“切了就得买” 的规矩,藏着让人犯怵的隐忧
买切糕有个老规矩:切之前你可以比划着说要多大块,可刀一旦落下去,切下来多少就得买多少,想退是不可能的。商贩说这是怕切开的切糕不好再卖,可在消费者眼里,这规矩太 “霸王” 了。
谁也没长透视眼,哪能精准判断 “一刀下去” 到底是三两还是半斤?万一摊主手一抖切大了,几百块钱就得掏出去,不买还可能争执起来。有游客试过:“我说要十块钱的,他一刀下去称出八十,说‘切都切了不能退’,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买。” 现在就算商家态度再好,这句 “切了就得要” 还是像根刺,让人不敢轻易开口说 “来一块”。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不痛快,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干脆不买。
其实这两年,正经的切糕商贩早就改了老毛病:价格标在显眼处,切之前反复跟顾客确认 “这么大行不行”,称的时候还会把秤杆抬高点让你看清楚。可坏印象一旦留下,想让大家重新接受,怕是还得等些日子。
话说回来,要是现在街边有摊切糕,明码标价,切之前跟你确认清楚,你愿意停下来买一块尝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