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台河市专家接待中心的后厨,清晨五点的灯光总为一个身影亮起。系着雪白围裙的夏云正专注地检查当日食材,指尖抚过刚从山间采来的刺老芽,目光落在案板上待雕的南瓜上 —— 这双手,既雕刻过象征荣誉的冰雕龙船,也翻炒过慰藉市井的麻辣香锅,更端出过承载城市荣光的冠军宴。从四川巴中贫瘠山村里走出的少年,用三十年光阴,在黑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烹饪传奇。
川蜀少年的冰城淬炼
1978 年的寒冬,夏云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家。这片孕育了红军精神的红色土地,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却未能给予优渥的生活。中学毕业时,看着家中拮据的境况,17 岁的夏云毅然放下书包,拿起了沉甸甸的炒勺。“那时只想着能凭手艺挣口饭吃,让家人过得好一点。” 多年后,他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中仍闪烁着质朴的光芒。
1995 年的春天,带着一身乡土气息和对未来的憧憬,夏云辗转来到千里之外的哈尔滨。这座冰城的饮食文化与川蜀大地截然不同,低学历和外地人的身份让他在学徒生涯中屡屡碰壁。“别人休息时我琢磨刀工,别人睡觉时我练习颠勺,东北师傅教的每句口诀都记在本子上,怕自己忘了。” 凌晨四点的后厨,总能看到他独自练习的身影,冰城的严寒冻裂了他的手背,却冻不住他对烹饪的热忱。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 1997 年。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夏云精心制作的川味冷盘被中国烹饪大师刘东来一眼相中。“这孩子的刀工里有股不服输的劲。” 刘东来的赏识成为夏云厨艺精进的加速器。跟随恩师的两年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八大菜系的烹饪精髓,更在各类大赛和演讲场合中开阔了眼界。前辈们常说:“小夏身上有股子狠劲,对食材较真,对味道执着。” 这种较真让他在 1999 年顺利入职哈尔滨三乐源饭庄,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冷盘师傅。
辗转南北的味觉修行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夏云的厨艺已在冰城崭露头角。2000 年,他同时肩负起哈尔滨商学院(动力分校)的教学任务和天龙美食的管理工作,在讲台与后厨间自如切换。“教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雕刻一朵月季花,不仅要讲清刀路,还要让他们明白食材的特性。” 这种教学相长的经历,让他的烹饪技艺多了几分系统性与创造性。
2002 年,上海徐汇区的上海酒家向夏云递来橄榄枝,邀请他担任川菜厨师长。从东北到江南,饮食文化的差异带来全新挑战。“上海食客讲究‘浓油赤酱’中带点甜鲜,这与川菜的麻辣厚重截然不同。” 夏云开始尝试将川味与海派风味融合,用郫县豆瓣搭配本地酱油,让传统川菜在沪上焕发新彩。那段日子,他走遍上海的菜市场,与本地老农讨教时令食材的特性,将茭白、鳝糊等江南食材融入川菜烹制,创新出的 “沪式夫妻肺片” 成为酒家招牌。
2004 年,因婚姻的缘分,夏云来到七台河桃山区,在龙江美食担任川菜主厨。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饮食偏好 —— 喜咸鲜、重滋味。为了贴合当地口味,他走遍七台河的大小餐馆,记录下每道家常菜的调味秘诀,甚至跟着渔民去水库捕鱼,了解龙江冷水鱼的最佳烹饪时间。“东北人待客讲究实在,菜码要大,味道要足。” 在七台河的三年,他将川菜的麻辣与东北菜的醇厚巧妙结合,研发的 “川味锅包肉” 至今仍是当地食客的心头好。
黑土地上的烹饪勋章
2007 年,夏云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 —— 担任七台河市专家接待中心厨师长。这份需要 “伺候” 众口的工作,让他的厨艺进入新的境界。“接待任务要求极高,既要体现地方特色,又要兼顾不同领导的饮食禁忌,有时一道菜要准备三四种方案。”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他系统研究了营养学,将东北山珍与现代养生理念结合,创新出 “松茸炖林蛙”“刺五加炒笨鸡蛋” 等特色菜品,既保留乡土风味,又符合健康饮食潮流。
在完成繁重接待任务的同时,夏云始终记得回馈这片接纳他的土地。每逢闲暇,他便主动为当地餐饮服务部门开展培训,从刀工基础到成本控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看到年轻厨师走弯路,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他常说,烹饪不是闭门造车,需要薪火相传。
2010 年,在黑龙江首届养生大赛上,夏云凭借一道 “参芪煨鹿筋” 斩获 “金牌名师” 称号。这道菜以东北特产鹿筋为主料,搭配黄芪、党参等药材,小火慢煨八小时,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兼具养生功效,评委评价其 “于朴实中见真章”。
2019 年的龙菜烹饪大赛(伊春赛区)成为夏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作为七台河代表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研发的 “冠军宴” 一举夺得地方名宴金奖。这桌融合了七台河短道速滑文化的宴席,30 余道菜品各有深意:“独占鳌头” 以鳌花鱼象征冠军荣耀,“脚踏实地” 用本地土豆泥隐喻运动员的扎实根基,“蛟龙出海” 借糖醋松花江鲤鱼展现拼搏姿态,“敢为人先” 则以创新技法烹制的山野菜呼应城市精神。如今,“冠军宴” 已成为七台河的城市名片,每当有客人到访,当地人总会骄傲地说:“一定要尝尝夏师傅做的冠军菜。”
守正创新的厨者初心
2023 年,夏云荣登 “中国烹饪大师” 榜单,这份荣誉是对他三十年厨艺生涯的最佳注解。但他并未停下脚步,2025 年,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他带领同事们在无接待任务时开办外卖窗口和大排档,既丰富了市民餐桌,又为单位减轻了开销负担。傍晚的夜市上,穿着厨师服的夏云熟练地翻动着铁板,滋滋作响的烤肉串散发着诱人香气,与白天为领导备餐时的严谨判若两人,却同样专注。
从四川巴中到黑龙江七台河,从懵懂少年到中华名厨,夏云的烹饪之路恰如他最擅长的 “蛟龙出海”—— 既要扎根大地汲取养分,又要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每道菜都当成第一次做,把每位食客都当成最重要的人。” 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位从红土地走向黑土地的厨师,对烹饪艺术最质朴也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