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安的荔枝》爆红,荔枝也卖火了。大家吃着各种各样的荔枝:新鲜刚从树上摘的。
是北方人很难看见的场景了
做成果茶甜点的。
在这几年“南北之争”的发酵下,荔枝蘸酱油吃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还有炒成菜的……
荔枝炒虾仁丨源自网络
但有一种荔枝,你肯定还没吃过——用“双层瓮”运输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用双层瓮运输的荔枝,会是什么味道的?它究竟能保冷多久?以及如果让现代的你来运荔枝,你能不能比李善德做得更好呢?
当你点进这篇推文时,已经成功接下了这个任务——再现《长安的荔枝》中的荔枝运输!果壳复刻了书中的双层瓮,又准备了两种现代容器,来和你一起完成挑战。
两千多公里的荔枝
我们是怎么运到的?
这是双层瓮,差不多每过8小时,我们会为它换一次冰。
这是普通泡沫箱,差不多每过12小时换一次冰。
以及这个长得像恶魔果实的,神秘泡沫箱。它换冰的频率,基本是24小时一次。
首先,我们将清洗干净的荔枝,装进这三种容器中,再放入约占果冰总重30%的冰袋,并安装好温湿度监控仪器,来监控一路上的运输情况。
用双层瓮运输的荔枝,真的能够坚持到长安吗?现代材料的保温性,和双层瓮相比会有多大差距呢?
让我们先看看唐代荔枝主要的三处产地:岭南、川渝、闽中。
《唐国史补》记载:“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所以《长安的荔枝》中,高力士才会不吝夸口老家的荔枝有多么可口。
路线示意图,非实际地图
我们将尽量复刻书中的路线,这趟跨越了四千六百里、1270年的试验对决,将从广州从化区的荔枝园出发。跟随我们的摄影机,扣紧容器的盖子,试验开始!
在经过半天的车程后,我们前进了近四百公里,荔枝顺利抵达了赣州古城墙下。此时三组容器内的温度已经出现了些许差异,双层瓮中的温度开始爬升,另外两个箱里的温度还算稳定。
不过,湿度也会影响荔枝的新鲜程度。究竟哪一组的保鲜性能最好,能让荔枝顺利抵达长安,现在还不能妄下定论。
赣州合影
在古城中,柔和的灯光映在荔枝上。千年之前,或许也曾有荔枝在这里稍作停留,旋即继续奔赴长安。我们拿出格眼簿子,像李善德一样用不同颜色记录各组试验的情况。一笔一划中,我们离试验的结果又近了一步。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460公里外的长沙市。在唐代,它被称为潭州,也是此次荔枝运输的必经之地。
长沙合影
虽然仅仅是第二天,不同容器里的温湿度变化,也已经出现了很大差异。
为了让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李善德让运输队日夜兼程,一刻也不敢停歇。我们也像他一样,在第三天暮色初升时,继续前进了531公里,到达了下一站——襄阳。
中途风景
在李善德的计划中,无论哪条线路,襄阳都是关键的中转站。作为汉水与陆路汇合的交通枢纽。在唐朝,或许曾有骏马拉载着荔枝,穿过古城墙的城门。那时的瓮中,荔枝又会是什么颜色呢?
襄阳合影
在李善德的计划中,水路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水路,既无法将冰块从江陵运出,也无法避开险山峻岭。从襄阳顺汉江、丹水逆流而上,向西南行进,经过丹江口。这条在古代繁忙的漕运航道,如今已经修起高耸的大坝。
丹江口大坝
我们离长安愈来愈近,而经历了数次换冰的试验组,温度、湿度曲线的差异已经十分明显。
三种材料的温度曲线变化图(以一天为例)
在夕阳没入地平线之际,我们抵达了商洛,此时距离终点的西安,只有一百多公里。而荔枝与荔枝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虽然双层瓮的保温效果不太理想,但有冰水来维持湿度,荔枝状态居然还不错,仅仅是剥开以后果肉有些变黄。
双层瓮的荔枝
泡沫箱则没能“超越”古人的智慧,它是最早发生明显褐变的,果肉颜色泛黄:
泡沫箱的荔枝
最令我们惊讶的,还是这个神秘材料箱中的荔枝,外观仍然红彤彤,内部果肉晶莹剔透:
神秘材料箱中的荔枝
从温湿度上来看,最后这个箱子的保鲜性能一骑绝尘,与另外两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箱中的温度几乎是一条直线,简直堪比车载冰箱。
这箱子究竟有什么门道?
这种材料,叫做聚氨酯硬质泡沫。它是由异氰酸酯、多元醇等许多种有机原料混合,经过发泡后形成的。
箱子喷涂过程(GIF加速150%)
聚氨酯保温的秘密,就藏在它的制作过程和名字里——发泡。喷涂在材料上后,聚氨酯内会形成许多泡孔,平均直径只有大约200微米。这些均匀分布的细小泡孔大多是封闭的,阻止了气体对流,导热率极低,因此才能将内部的温度“锁定”。
聚氨酯泡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影像½Ju S et al., 2023.
发泡成型的特点还赋予了它另一个优势:无与伦比的贴合性。
不论是什么形状、什么材质的墙面或缝隙,只要将泡沫喷涂上去,再等它凝固成型,就能做好完美的隔热层。在运送荔枝的试验中,我们将聚氨酯硬质泡沫喷涂在了普通塑料箱上,实现了远超双层瓮和普通泡沫箱的保温效果。
最终到达西安的聚氨酯保温箱
在巴斯夫(BASF)Elastospray®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利用聚氨酯泡沫箱,成功完成将新鲜的荔枝运到了西安。
这种材料能做到的可不止运荔枝。从饮食到建筑,你未曾注意的生活各处,都有它的贡献。
啤酒发酵需要±0.5℃的精准控温,怎样才能令每一罐啤酒都品质如一?
保存水果蔬菜的转运冷库,怎么才能高效保冷,实现从农田到冰箱的一路新鲜?
回到家中,做饭时用的液化石油气该如何安全地运输?
在寒冷的冬日,凛冽的高原上,又该怎么保持宜人的室温?
在巴斯夫的帮助下,从盒马的生鲜冷库、喜力啤酒(厦门)工厂和青岛啤酒(上海)工厂、到四百米长的超大型液化乙烷运输船,直至海拔四千米的川藏区庙宇,都有聚氨酯泡沫的身影。
巴斯夫为阿里巴巴的冷库进行施工
即使是锥形的啤酒发酵罐,Elastospray®也能完美贴合
在低温建筑行业,聚氨酯就像是为建筑准备了“第二层皮肤”。 在普冷黄岛冷库,巴斯夫提供的Elastospray®创新综合解决方案,将聚氨酯泡沫无缝涂抹在墙壁外侧,无论是坡顶、屋顶还是其他材质的表面,都能严密贴合,令冷库运行的能耗更低、运营效率更高、空间利用率更优。
Elastospray®聚氨酯喷涂泡沫,是普冷黄岛冷库的第二层皮肤
不过,-20℃左右的冷库,对聚氨酯泡沫还远远算不上挑战。由中国江南造船独家建造的首艘超大型液化乙烷运输船(VLEC)上,液货舱的温度仅有-104℃,这比地球南北两极的最低温更冷。采用巴斯夫Elastopor® Cryo解决方案后,这些低温化工原料才能穿越宽广的海洋,安全抵港。
巴斯夫Elastopor® Cryo解决方案,助力超低温原料的运输
除了超越两极的严寒,超高海拔的挑战也难不住它。在保温施工完成一年后,巴斯夫的工作人员们再次来到川西,回访佐钦大圆满寺。得益于聚氨酯材料的保温性能,即使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僧众亦能在寒冬中安然度日、讲经学法。
作为藏区宗教建筑改造的首个范例,巴斯夫将为更多历史建筑的现代化改造提供经验,帮助全球的建筑行业走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聚氨酯材料的保温下,法殿的舒适性显著提升
巴斯夫聚氨酯保温隔热产品组合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正是帮助建筑、船舶、冷链运输等行业走向节能环保的重要一环,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低碳的世界。
面对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巴斯夫正积极研发更耐用的材料,以简化建筑的搭建和维护工作,这些创新将帮助建筑行业提升能效,更好地保护环境。巴斯夫的每一名员工都将携手努力,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共同建设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