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7月30日,一年中最酷烈的“中伏”便正式登场了!老祖宗留了句话在舌尖上滚烫:“中伏不养,一年白忙”。这二十天,暑气如蒸锅盖顶,湿气似无形缠足,是身体最易被“偷走力气”的时节,却也正是我们调养根基、储蓄能量的黄金窗口。
三伏天里,厨房便是第一养生场。中伏这20天,吃对了是清补,吃错了是耗散。三种伏天恩物,此时不吃更待何时?
一、吃“瓜菜”
暑热灼人,汗水流得比自来水还快,身体津液哗哗往外淌。冬瓜、丝瓜、黄瓜等瓜类蔬菜就是老天派来的救兵。它们性子平和,水分充盈得如同自带小水库,专克这缠人的暑湿闷气。
推荐食谱:冬瓜口蘑鸡蛋汤(清润不寡淡,鲜到眉毛尖儿)
1. 冬瓜洗净削皮,切成小薄片;几个鲜口蘑也切成片;碗里打两个鸡蛋,筷子搅散备用。
2. 锅里少放点油烧热,把冬瓜片和口蘑片倒进去,中火翻炒到冬瓜边缘有点透亮。
3. 直接往锅里加足量热水,大火烧开转中火,煮个5、6分钟,看冬瓜片软而不烂。
4. 转最小火,把蛋液细细淋入汤中,别搅动,等蛋花自己浮起来。
5. 最后撒点盐,滴几滴香油,喜欢的话撒点葱花或香菜末——清亮鲜润的一碗,伏天喝下去,五脏六腑都服帖了!
二、吃绿豆
绿豆这“绿宝石”,天生就是伏天里的清凉散。它能解百毒、清心火,尤其擅长对付那湿热交蒸带来的烦闷粘腻。一碗绿豆汤下肚,仿佛体内有清风拂过。
推荐食谱:薏米莲子百合红豆绿豆汤(伏天五宝汤,祛湿安神两不误)
1. 薏米一小把、莲子十来颗、红豆绿豆各两把,提前用凉水泡上2小时(省火又易烂)。
2. 泡好的豆子和薏米莲子一股脑倒进锅里,加足量清水。
3. 大火煮开后转小火,耐心煲上40分钟到1小时,看到豆子开花、汤色变浓就好。
4. 最后10分钟放入干百合。
5. 关火前按口味调入冰糖,热饮温补,晾凉冰镇则清心败火——伏天的下午,这一碗便是人间值得。
三、吃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但中伏的嫩藕也别有风味。它生于淤泥却自带清气,能健脾开胃、养血生津,正是伏天里被湿气困住的脾胃最盼的那口清甜爽脆。
推荐食谱: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炒莲藕片(五色小炒,清爽利落有嚼头)
1. 莲藕去皮切薄片,立刻泡入加了白醋的凉水里防变黑;荷兰豆撕去老筋;胡萝卜切片;黑木耳泡发洗净撕小朵。
2. 烧一锅水,水开后滴几滴油,先把藕片、荷兰豆、胡萝卜片、木耳分别快速焯烫十几秒捞出控水(保持翠爽)。
3. 炒锅热油,下蒜片爆香,所有焯过水的食材一起倒入锅中。大火快速翻炒,淋入一点料酒,加适量盐、少许糖提鲜。
4. 最后勾个薄薄的芡汁(淀粉+水)让味道裹住菜,翻炒均匀即可出锅——一盘端上桌,脆、嫩、鲜、亮,伏天没胃口?不存在的!
中伏养生,光会“吃”还不够,还得懂“忌”。这三件事,撞上中伏天,能躲则躲:
一忌贪凉太过——暑热难耐时,冰镇饮料、空调冷风都成了“救命稻草”。但骤然寒凉入体,如同给滚烫的灶膛猛浇冷水,最伤脾胃阳气。古医书《颐身集》说得明白:“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空调温度别打太低,26度左右刚好;冰西瓜、冰啤酒浅尝辄止,莫让一时的痛快换来长久的“跑厕所”与“拉肚子”。
二忌大汗耗阳——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这“练”绝非顶着烈日狂奔猛跑!大汗淋漓看似排毒,实则耗气伤津,反易中暑。名医张景岳早有提醒:“暑月伤于暑邪,元气亏乏者多。”运动可选清晨或傍晚,散步、太极、八段锦这类温和项目更妥帖。汗出微似有汗,遍身漐漐乃佳,切忌汗流如雨湿透重衫。
三忌心浮气躁——暑气通于心,中伏天里心火本就容易蹭蹭往上冒。此时若再因琐事大动肝火,那真是“火上浇油”,搅得心神不宁、寝食难安。《黄帝内经》讲“使志无怒”,便是伏天养心诀窍。遇事深吸一口气,默念“心静自然凉”,想想树荫下清风徐来的惬意。保持心平气和,是抵御酷暑的“内在空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