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若男
8月的呼和浩特,秋阳朗照,清风中充盈着经贸合作的热烈气息。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展馆内,全球客商络绎不绝,人声鼎沸间涌动着无限商机。山西展厅里,吕梁清香型白酒的醇厚酒香萦绕展台,晋艺坊铁壶的非遗纹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赛鼎科创相变材料则尽显前沿科技活力……30家企业携食品、手工艺品、科创产品等六大类展品集中亮相,既凸显了三晋大地的鲜明产业特色,更传递出山西从“能源输出”向“价值共创”转型的坚定决心。
老味道“飘香”国际舞台,
文化赋能擦亮晋字招牌
“我们特意带来多款果醋产品,就是想让更多人尝尝山西味道。”太原荣欣酿造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一边向客商热情介绍自家产品,一边递上试饮杯,不少客商驻足询问、细细品鉴,这一场景成了食品展区的一大“吸睛点”。
酒类展示区,由吕梁7家白酒企业组成的“清香型白酒矩阵”格外引人注目。“吕梁是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这次集中参展,就是要让更多国际客商了解山西白酒的过硬品质,寻求代理、出口合作机会。”该市一家参展企业代表坦言,从包装设计的国际化调整,到口感的改良,企业已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做好充足准备。
此外,朔煤古城食品的优质燕麦、五台山天域农业的藜麦等系列产品,也让全球客商直观地看到了山西高原特色农业的强大发展潜力。
保健食品展区内,振东医药带来茶饮、汤剂、养生糕点及养生酒,所有产品原料均源自企业自家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既保证品质,更弘扬了“药食同源”的传统智慧。“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已有良好口碑,这次来就是想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该企业负责人说。
老工艺“焕新”现代设计,
非遗产品化身经贸使者
“这把铁壶的纹样源自阳城海会龙湫的经典图案,采用传承百年的阳城铸铁工艺,既实用又极具收藏价值。”山西文旅铁艺制作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向蒙古客商介绍手工铁壶时,对方伸手触摸着壶身细腻的纹理,目光中满是赞叹。
老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巧妙碰撞,让非遗产品走出博物馆,迈向国际市场。牖见斋的紫陶茶具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在造型、配色上融入现代审美,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我们不想让非遗只停留在‘老物件’的刻板印象里,而是想通过现代设计,让它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山西金砂紫陶公司负责人王丽花表示,“目前我们的产品已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这次参展希望进一步开拓蒙古及中亚市场。”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也聚集了不少观展者——关公像、国礼针灸铜人等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三晋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目光。“我们的青铜艺术品已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参展人员介绍,“这次希望能与蒙方深化文化合作,推出更多融合两地特色的作品。”
新科技“破局”产业升级,
山西智造敞开合作大门
如果说特色产品与文化手工艺品是山西的“软实力”,那么五金、化工领域的科技创新产品,则实打实展现了山西从“能源重镇”向“高精特新”转型的“硬实力”。
“我们研发的环保塑料板、管材,采用‘以塑代木’技术替代传统木材,可广泛用于水利护岸工程和养殖业,不仅耐腐蚀性强,还兼顾环保与实用。”山西熙烃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参展人员指着样品介绍道。
赛鼎科创的展台前,有机相变材料样品同样吸引了不少客商驻足。工作人员拿着一瓶看似普通的材料讲解道:“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有机相变材料,能在温度变化时自动吸收或释放热量——应用在建筑墙体中,夏天可降温、冬天能保温,能减少30%的空调能耗;应用在冷链物流箱里,通过减少压缩机启停次数,可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该公司销售经理白羽丹表示。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企业以“技术破壁、文化赋能”双引擎驱动产业升级,30家企业协同展现山西从“能源重镇”向“高精特新”多元经济体转型的澎湃动力,为全球客商提供山西方案与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