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源:曼可顿
如果你爱吃面包,可能会发现,一种名为“恰巴塔”的面包,越来越常见。
这款山姆会员店月销10万+的烘焙单品,最早只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烘焙店。如今,恰巴塔早已摘掉“小众”的标签,摆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关注到,今年7月,两家预包装烘焙巨头--桃李面包和宾堡旗下的曼可顿,相继宣布推出恰巴塔产品。巨头下场意味着,这款“健康百搭”的面包,正在进入更大的市场,甚至有望诞生出下一个行业大单品。
1
贝果之后,恰巴塔成为新晋“网红”?
恰巴塔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网红的?
恰巴塔(Ciabatta)原是一种传统的意大利面包,特点是高含水量(75%–100%)、外皮酥脆、内里柔软湿润。它的配方干净简单,通常只有面粉、酵母、盐、水及少量橄榄油,也因此被健康饮食群体,尤其是健身和控糖人群所推崇。(*面包含水量指面团中水分与面粉重量的百分比)
进入中国市场后,恰巴塔最早出现在北上广的高品质烘焙店。随着国内烘焙市场不断升级和分化,恰巴塔逐渐成为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代表产品。
例如,上海知名品牌mbd就因招牌恰巴塔而出圈,后来崛起的DRUNK BAKER也凭借恰巴塔、贝果等产品,成功打入上海社区烘焙市场。
随后,工厂品牌和线上烘焙品牌也纷纷跟进。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电商平台上,诸如“椒达人”、“田园主义”、“暴肌独角兽”等品牌都推出了恰巴塔产品,有的月销达到10万,以健康和性价比为卖点,吸引了大批新时代消费者。
新零售渠道同样没有错过这一趋势。除山姆之外,盒马、小象超市等平台也陆续上架恰巴塔,并迅速跃成为热门烘焙产品。
今年七月,桃李面包与曼可顿等巨头的入局,更意味着恰巴塔已通过市场验证,进入规模化增长通道,也印证了健康烘焙赛道的巨大潜力。
2
从烘焙店走向预包装,
零售化正在重塑烘焙行业
线下餐饮与包装食品看似分属两个世界,实则一直在产品灵感与风味上相互渗透、彼此影响。
我们曾分析过现制茶饮与瓶装茶饮料之间的密切联系,新茶饮不仅培育了消费者喝茶的习惯,对产品的鉴赏能力,也为瓶装茶的口味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了丰富灵感,类似的逻辑也出现在烘焙行业。
1、线下和预包装产品彼此影响
在恰巴塔之前,贝果已经成功地从线下走向预包装食品领域,成为许多健身爱好者的日常选择。 不仅如此,可颂、碱水包、瑞士卷等传统烘焙店产品,也越来越多以预包装形式进入电商平台,打破“现烤现卖”的门店限制。
零售化打破传统烘焙产品的销售半径限制,过去需要“现烤”的产品,借助工艺优化与包装创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比如,桃李推出的恰巴塔采用低温液种发酵技术,在释放麦香的同时避免添加剂使用。好利来的“半熟芝士”则是另一个经典案例,将一款门店芝士蛋糕成功转化为可以全国流通的商品。
2、渠道边界日益模糊,线上线下趋于融合
烘焙零售化的过程中,盒马、山姆、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依托线下门店(或前置仓)、冷链优势、精准客群与配送网络,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推手。
这些渠道不仅“卖货”,还可以“带货”,做市场教育。以山姆为例,其自带流量的属性吸引大量博主拍摄采购、备餐视频中,恰巴塔这样的健康烘焙产品频繁出镜,通过短视频扩散影响更广泛的用户。
对渠道而言,烘焙产品不仅是引流利器,更是提升利润的关键品类。
例如,山姆会员店的麻薯面包、瑞士卷,以及盒马烘焙区的酸面包、碱水小面包等,都是引流明星单品。据雪豹财经社报道,盒马在一次烘焙供应商交流会上透露,品效排名前50的盒马单品中,烘焙品占比近一半,甚至有不少销售额破亿的超级单品。
3
烘焙产品加速主食化
趋势背后更核心的变化,是烘焙产品正加速主食化,并渗透进更多消费场景。
如果说零售化解决了“买得到”的问题,那么主食化则解决了“如何搭配”的场景问题。以往烘焙产品多局限于早餐或零食,如今随着贝果、恰巴塔的走红,它们正在进入更多主食场景,甚至成为轻食代餐的第一选择。
为什么是贝果和恰巴塔?它们具备一些共同特质:
搭配的包容性强,网友称“万物皆可恰巴塔”,既可以简单复热后直接食用,也能方便地搭配各种食材,成为一顿快速、健康的餐食,符合消费者便捷和多样性的进食需求,尤其契合“一人食”风潮。
健康属性突出,更符合消费者轻负担的饮食理念。相比其他短保面包,它们更耐储存,易于复热,适合家庭备餐。
某种意义上,恰巴塔就像“西式健康夹馍”,不仅是一种主食载体,更代表了新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的观念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盛行,低GI、高纤维、少添加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恰巴塔作为健康食物的代表,和美式咖啡、网球、健身、户外等标签一样,承载的是价值观,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符号。
烘焙主食化的趋势,和日本、欧美等国家的饮食趋势也是一致的。
面包原本就是欧洲地区的主食,市场成熟多元。
日本的烘焙行业发展更早,它的主食化受到历史原因影响,二战后美国向日本提供大量小麦粉,《学校午餐法》的颁布,真正改变了一整代日本人的饮食,让面包成为国民级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发展出更多元的市场生态,便利店的工业面包、现烤面包、蛋糕专门店、和果子店、个性化烘焙坊等,也出现了吐司、毛巾卷等超级大单品。仅仅在吐司这个品类中,就有超过500个品牌。
美国市场也是一样,根据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公司Circana的数据,在超市零食场所的周边区域产品(perimeter sales,通常是烘焙、熟食等高频消费品)销售额中,烘焙产品占据主流。传统面包位列第一,buns and rolls(汉堡坯、海盐卷等小圆面包和餐包)位列第二,可颂位列第三。
4
健康和好吃,可以兼顾
健康化已不再是烘焙行业的选择题,而是送分题。
但健康绝不意味着牺牲口感。消费者既要“健康”也要“好吃”,能兼顾两者的产品,在各个品类中都有不错的食材表现,比如我们曾经分析过的轻食能量碗。
恰巴塔在中国市场成功,离不开本土化创新的推动。不少品牌在传统配方中融入本地食材,拓展风味边界,比如此前出圈的“酸汤牛肉恰巴塔”,来自贵阳面包烘焙品牌“匠人制味”,体现出极强的本土融合性。线下的烘焙店也在不断创新,融入各地的食材和风味。
据CIB烘焙技术研究所报道,中国市场的恰巴塔更追求“软糯胶质”口感,恰巴塔刚进入上海时,含水量在80-90%,现在会追求更高的含水量(100%-120%),橄榄油的比例也从0增加到5-10%,都是为了贴近本土消费者的偏好。
5
结尾
从意大利到中国,恰巴塔的走红并非偶然。反映了烘焙行业的几个变化:预包装零售化、烘焙主食化、面包健康化,是当下消费升级与食品饮料创新中的非常有趣、有代表性的产品。
它的走红,是烘焙与传统主食边界消融、是“好吃与健康”的产物,也代表了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的新烘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