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奶茶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
喝奶茶
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习惯
逛街、约会、下午茶,
谁手里不揣一杯奶茶啊?
奶茶好喝,但健康陷阱知多少?手把手教你点单不踩雷!
01
四类奶茶原料,健康隐患不容小觑
现代奶茶已经发展出多种原料基础,其中一些常见品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
奶精(植脂末):这是用少量蛋白乳化大量油脂,并添加糖浆制成的产品,改善奶茶口感的效果甚至优于纯牛奶,且成本更低。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植脂末中还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对心脏健康不利。
基底乳:很多消费者分不清的椰乳、基底乳,甚至部分名称花哨的原料,本质上也都属于植脂末范畴。其乳成分可能只占3%~5%,蛋白质和钙很少。
调制厚乳:厚乳原本是一种以天然乳制品为基底,通过工艺浓缩水分,使乳脂和蛋白质含量翻倍的原料。但如今不少奶茶店用的是调制厚乳,在浓缩牛奶里加了炼乳、淡奶油、白砂糖和乳化剂。这种调制厚乳风味更浓,但糖和脂肪含量也更高。
厚椰乳:听起来似乎和乳制品相关,但实际上它和乳制品没关系,靠丰富的脂肪带来醇厚的口感和椰香。厚椰乳的热量较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点奶茶时
应尽量避免点
使用奶精、基底乳、调制厚乳等品类
02
高糖:奶茶的核心隐患
许多人以为奶茶就是“奶+茶”的简单组合,但实际上,市售奶茶的成分要复杂得多。
一杯全糖奶茶含糖量可达25至66克,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每日25克添加糖上限。这意味着,仅仅一杯奶茶下肚,你就可能摄入了超过一整天的建议糖分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标榜“无糖”的奶茶,也并非真的不含糖。许多“无糖奶茶”只是在制作过程中不额外加糖,但牛奶中含有天然乳糖,而奶茶中其他配料(如珍珠、椰果)往往是泡在糖水中的。
03
常喝奶茶的健康风险
长期频繁饮用不健康的奶茶,会给身体带来多方面负担:
肥胖风险增加:奶茶属于高脂肪、高热量饮品,一杯500ml奶茶的能量可能相当于6两米饭。长期饮用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发肥胖。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风险:奶茶中的糖分会迅速被吸收,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长期过量摄入糖分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影响睡眠质量:奶茶中添加的 茶底含有咖啡因。奶茶中咖啡因含量最高可达365mg/杯,相当于7罐红牛的总量。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心悸、失眠、焦虑等症状。
增加龋齿风险:奶茶中的糖分在口腔内停留,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引发龋齿。建议饮用后及时漱口,清除过多糖分。
潜在的心血管负担:部分奶茶中使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原料(如植脂末),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4
健康饮用奶茶的五点建议
我们并非要完全禁止奶茶饮用,而是提倡科学选择、适度享用:
选择真奶制作的奶茶:优先选择使用“纯牛奶、奶粉、豆奶”等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奶茶。如果是现制奶茶,可以观察店家是不是用鲜奶制作,有的会明确标注“真鲜奶、无奶精”。大品牌的奶茶相对比较放心。
小料要选对:不 尽量避免选波霸、椰纤果等含糖量高的加工小料,可优先选择未额外加糖的燕麦、烧仙草、西米露等辅料。
严格控制糖分:点单时,主动提出“少糖、无糖”需求。如果觉得无糖奶茶口感过于清淡, 可以添加少量天然糖分如蜂蜜来改善口感,但也要注意适量。
控制饮用量与频率:奶茶虽好,但毕竟含有一定热量,不宜每日大量饮用。建议每周饮用不超过2次,将其作为偶尔的休闲饮品,而非日常必需品。
注意饮用时间和人群:奶茶中含有咖啡因,建议尽量避免下午和晚上饮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孕妇、儿童及青少年对咖啡因更敏感,应慎饮或不饮。
选择鲜奶或纯牛奶制作的奶茶,要求“少糖”或“无糖”,并合理控制摄入量和频率,才能更好地享受奶茶带来的乐趣而不损害健康。
自制奶茶也是个健康的选择:在家中用纯牛奶和茶叶煮制奶茶,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适量的糖或蜂蜜,既能保证原料的品质,又能控制各种成分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