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
葱包烩是广为人知的传统小吃
而在临安
它有着一个更形象的名字
——压压饼
压压饼的精髓,全藏在一个“压”字里。清晨,临水路衣锦小学对面,蔡大姐的压压饼摊位早已排起队伍。她手法娴熟地将已经包裹着酥脆油条与鲜嫩葱段的饼置于滚烫的铁锅之上,手持铁铲,有巧劲地对饼慢慢施压。饼皮在高温下渐渐“蜕变”,原本松软的面饼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散发出诱人的光泽。高温让内里的食材香气四溢,面香、葱香、油条香与蛋香交织在一起,升腾而起,焦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撩拨着每一个过往行人的味蕾。
其实,传统的葱包烩往往使用整根长葱,虽然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地留住葱的原始风味,但在食用时却颇为不便。许多客人在品尝的时候,都会被那长长的葱弄得有些狼狈。之前,常有客人皱着眉头向蔡大姐抱怨:“这葱太长了,一口咬下去扯不断,吃起来费劲得很。”
蔡大姐把客人的话都记在了心里。于是,她将长葱剪成小段,再卷入饼中。这一细微的改动,既保留了葱的清甜味道,又让吃饼的过程变得更轻松自在,客人们再也不用为那长长的葱而烦恼了。
蔡大姐还注意到,许多客人外带压压饼后,放置一段时间,饼皮便不再酥脆,原本的美味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决定自制饼皮,放弃使用现成的春卷皮,“自己擀的皮,放凉了也一样脆。”目前,蔡大姐每天要压300多个饼,每一个饼都需手工压制一两分钟,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成就了压压饼出众的酥脆口感。
为了让客人有更多选择,蔡大姐还为客人准备了丰富的配料:有咸香可口的火腿肠,清爽脆嫩的生菜,嫩滑的鸡蛋……当然, 还有那秘制甜面酱,是蔡大姐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调制而成的。这咸甜适口、独具风味的甜面酱,作为蔡大姐的“秘密武器”,就像点睛之笔,为压压饼增添了浓郁的独特风味。
一边压着饼,蔡大姐一边诉说起自己的故事。2009年,她和丈夫从衢州来到临安,和丈夫一起经营起了一家小饭店。小饭店的规模不大,夫妻俩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真诚的服务,努力经营着这份小事业。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着,饭店的生意谈不上红火,但也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时光流转,到了2017年,蔡大姐接手了一个小摊位,就是现在这个位于临水路衣锦小学对面的压压饼摊位。起初,蔡大姐对经营这个小摊心里也没底,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撑起了这个小摊,而且还获得了好口碑。后来,夫妻俩关掉了小饭店,全心全意经营着这个压压饼小摊。
住在附近的王大爷是摊上的老熟人。他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蔡大姐的摊位前,买上一个原味的压压饼。“就喜欢这原味的。”他笑着说,“脆皮、香葱、酥油条,简单却吃得出功夫。”那一口清脆的“咔嚓”声,已成为王大爷每个早晨最期待的声响。
年轻人则钟情于“大满贯”版本的压压饼,火腿肠、生菜、鸡蛋,与酥脆的饼皮和油条一同入口,层次丰富、口感十足,令人顿感满足。
压压饼也成了许多孩子早餐的首选,一位衣锦小学学生的家长说:“别的东西挑嘴,只有蔡大姐这个饼,孩子天天吃都不腻。”有的孩子从小学吃到了上大学,虽然见识了“更大的世界”,但放假回到临安后第一时间就是奔赴小摊,买上一个压压饼,站在马路边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
摊位前不时排起队,蔡大姐与家人手脚麻利地压饼,热气中滋啦声此起彼伏。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但他们始终笑意盈盈。当那些被反复揉捏成型的面皮,在铁板上烙出金黄的印记时,儿时的味道、家的味道,以最朴素的方式,温暖着我们的生活。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彭慧
上一篇:陈皮老鸭汤丨周末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