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超飞 通讯员 李现森
“酸不显醋,辣不见椒,香不漏油——这‘三不’功夫,真是绝了!”走出洛阳市洛龙区隋唐里坊的洛阳宴新水席餐厅,来自广东的游客刘先生仍对席间独特工艺赞不绝口。
“食在广东,吃在洛阳”。在他的赞叹背后,正是洛阳水席从千年古宴到文旅名片的创新蜕变。
一桌水席,满城骄傲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名宴之一,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坊间有着“不吃水席,枉游洛阳”的说法。
“水为魂、汤作脉”,切丝、泡水、拍淀粉、上笼蒸、装盘、浇汤……水席最爆火时,从星级酒店到胡同小馆,从婚宴寿席到家常小聚,门庭若市。仅老城区千米的步行街上,就有11家水席店,街头巷尾弥漫着水席的香气。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这张承载文化记忆的“美食名片”,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年轻化消费、健康理念重构餐饮生态的当下,因创新乏力与路径依赖的双重桎梏,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面临诸多挑战。此外,品牌建设不足、技艺传承不够、品位档次不高等,最终使水席竞争力下滑,市场陷入劣势。
“流水席,虽然菜品多,但口味都一个样”“每道菜都酸辣味……”不少外地游客难掩失望。本地人也直言:“味道太重,吃过一回就不想再吃了。”
金字招牌,为何失色
“洛阳水席不仅是城市名片、文化王牌,更关乎高品质生活、就业与产业集聚”“水席有商机,更需要焕发生机……”从走出去学习到沉下去视察,再到举办“面对面”活动、实施满意度百分制测评等,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水席立法调研。
随着座谈、问卷调查等深入开展,问题逐渐浮现:
一方面,传统观念成为创新的枷锁。老师傅常认死理,“祖宗之法不能变”的思维禁锢了菜品的推陈出新。“二十四道菜品”能否增减、“鸡蛋汤”“八宝饭”是否必需等争论背后,也是水席活力消退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浓重口味与健康饮食趋势相悖。传统水席偏酸辣、重油盐,部分店家为坚持“传统本味”,忽视现代口味需求,对食材处理粗糙、工艺守旧,导致“好吃吃不起,便宜不好吃”,使水席离餐桌越来越远。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对食材的新鲜度、搭配合理和烹饪工艺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注册营养师张浩玉表示,水席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理念的固化,而破局之道在于主动拥抱创新。
理不辩不明。“思想上桎梏,不仅束缚了菜品的推陈出新,更造成了行业规范缺失、发展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下滑,最终使水席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劣势。”一位从业者感慨。
匠心求变,涅槃重生
以创新激活消费动能,使“味觉体验”成为引领健康、自然、创新、精美、特色的生活方式,推动打造“天下黄河洛阳美”城市新名片。
自2023年以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多项地方性法规,为“洛阳味道”传承与创新营造更好的法治与市场环境,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为水席创新发展‘撑腰鼓劲’,既守住老字号的根魂,又推动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
“洛阳水席不只是一桌宴席,不止二十四道菜,不囿于汤汤水水。”洛阳市餐饮协会会长牛恒林一直关注洛阳菜的创新。他表示,洛阳水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不断创新的“洛阳菜”总称。
“栾川鸡汤”就是很好的例子——做法上不再沿用传统炖汤必加八角、桂皮和酱油等,只选好食材,仅用盐调味,汤清鲜香,突出本味,被广东、浙江的客人赞为“中华第一鸡汤”。创新版的“煲汤鱼丸狮子头”,用蒸汽锁鲜替代炖煮,以鱼泥包裹荸荠,融合南北风味,实现“柔中带脆、鲜而不腻”。
从青椒鱼腩到青豆鱼圆烧河鲜、金汤酸菜鱼……陆浑度假村的“全鱼宴”经过全面改良后,已不再是普通的餐桌菜品,而是一道道“网红爆款”。据厨师长贾未乐透露,自品牌打响后,游客量猛增,节假日日接待量突破150桌,周末也能保持100桌以上。
还有,洛阳宴新水席将传统水席中的“素海参”改用葛根粉,口感与营养双提升;“连汤肉片”换番茄红汤、主料改用鱼肉,更符合健康需求。每逢节假日,游客们排起长队,一位难求,只为品尝这桌“盛宴”。此外,陆续举办的小吃比赛、卤味大赛、烧鸡评选等,正源源不断为水席菜单注入新的内容。
“创新是对传统水席‘痛点’的精准突破。”省人大代表、某餐饮企业负责人汪铄沁表示,创新不是为了丢掉传统,而是让传统更好延续。只有不断创新,菜品才更有味,顾客才更喜欢。
“这不仅是一桌菜,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新水席美丽而隆重,充满仪式感”……来自哈萨克斯坦、莫桑比克的Z世代青年体验后,他们对新水席菜品创新赞叹不异,也让水席走出国门、飘香世界。
“历史可品、技艺可学、场景可游”,从应天门下的国风宴饮,到自贸区里的预制菜工厂,洛阳水席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中国菜系进化论”的鲜活样本。
编审: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