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饼,成了不少现代人的惯例。但你知道不,中国早在宋朝就有月饼的 “甜蜜税”呢?那时,它刚从“祭月贡品”变成百姓能吃的美食,朝廷就盯上了这块香饽饽,专门给月饼商家征税。算下来,这“税月饼”的事儿,竟悄悄传了近千年。
宋朝以前,中秋祭月用的是“圆饼”,但那不是给人吃的。唐朝祭月时,宫女会摆上绘着月亮图案的圆饼,祭拜完就撤掉,顶多分给王公贵族尝两口,普通百姓连见都难见。到了宋朝,商品经济火起来,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南宋时期的都城)里的糕点铺瞅准机会,把祭月的圆饼改造成月饼,外皮刷上酥油,里面包上豆沙、芝麻,有的还印上嫦娥奔月的花样,既能祭拜,又能当零食吃。
一开始,月饼只是中秋前后的时令货,没想到一上市就卖爆了。临安城里的胡饼店、糕坊等,中秋前半个月就开始排队,有的店家还推出定制月饼,给大户人家做镶着果仁、蜜饯的豪华款,价格比普通糕点贵三倍,照样被抢空。
朝廷一看月饼生意这么赚钱,很快就出台了规定:凡是卖月饼的商家,都要按营业额缴“食料税”,税率还不低:卖一贯钱的月饼,要交 150 文,相当于赚 10 块钱得交 1 块 5。有记载说,临安有个张姓糕坊,中秋一个月卖了 50 贯月饼,光交税就是 7 贯 500 文,店主心疼得直叹气:这月饼是甜的,税是苦的!
不过百姓可不管交税的事,中秋夜里,一家人围坐庭院,摆上月饼、石榴、螃蟹,大人喝酒赏月,小孩拿着月饼追月亮,连清贫人家也会买块最便宜的素月饼,凑个热闹。有文人写过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说的就是咬着月饼看月亮的场景,至于商家交了多少税,早被这中秋的月色冲淡了。
到了现在,月饼成了中秋标配,虽然不用再交“食料税”,但要是收到价格昂贵的月饼礼盒,超过个税起征点还得申报纳税。想想宋朝人吃块月饼要交 “甜蜜税”,再看看现在的 “月饼个税”,忽然觉得这跨越千年的 “甜蜜负担”,倒成了中秋里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不管税怎么变,藏在月饼里的团圆心意,从来没变过。
小卡片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祭月习俗,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关联,承载着古人对月的崇拜和对团圆的期盼。唐宋时定型为全民节日,明清赏月、吃月饼等盛行,如今成为象征家庭团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