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实习生 裴一凡
编者按:浙江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浙江的月饼可谓“一城一味”,融合了各地的物产与饮食智慧,也承载了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这个中秋,潮新闻联动地方融媒体。持续推进“全省一张网”,策划推出《“县”做才好味》报道,通过镜头记录下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老手艺,探寻浙江各地特色月饼背后的文化故事。
“融合十六七种的配料,像一部交响曲一样相互配合,再通过200多度的烘烤,配料和腌制过的鲜肉烤熟的味道交融,加上芝麻香,色泽金黄,酥脆掉渣,油而不腻——这才是我们温州苍南最正宗的‘瓯式’月饼。”提及苍南桥墩月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温州市苍南县月饼行业协会会长、“丁源兴”品牌传承人丁学观打开了话匣子。
近日,潮新闻记者对话丁学观,探寻这款承载温州人乡愁的特色月饼,如何从“商标困境”中突围,以“瓯式月饼”之名开启新征程。
瓯式月饼。受访者供图
“桥墩月饼”被抢注,品类归属遇难题
在温州人的记忆里,这种传统的月饼原本被叫做“桥墩月饼”,“桥墩镇的月饼做得最好,所以几十年来大家都叫这种月饼‘桥墩月饼’。可惜的是,‘桥墩月饼’这四个字被抢注了。”提到名称风波,丁学观的话语里满是无奈。
他口中的“抢注”发生在多年前。有人将“桥墩月饼”四字注册为商标,导致整个行业在宣传推广时束手束脚。“虽然像陕西肉夹馍事件那样,俗称仍可使用,但我们始终不敢大胆去推广。”
这并非桥墩月饼面临的唯一身份困境。更根本的问题在于,这款独具特色的大月饼,在国家标准的月饼分类中,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家”。
“我们这种大月饼,在全国是独一份的。”丁学观解释道。由于体型硕大、工艺特殊,它一度被勉强归入“潮式月饼”。但随着国家标准日益严格,潮式的指标与桥墩月饼的实际工艺越来越不匹配。
丁学观参与月饼制作流程(左一)。受访者供图
“接近也不行,不接近更不行,非常矛盾。”丁学观回忆。最终,桥墩月饼被划入“其他类”,成了月饼家族中的“旁听生”。
“就是在包装上写着‘其他类’,看起来就不像正规军,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
面对双重身份困境,作为行业领头人,丁学观意识到必须为这款传统美食“正名”。
“既然温州古称‘东瓯’,我们何不提出‘瓯式月饼’这个概念?”在他的推动下,行业协会经过多次讨论,历时三年,最终决定以“瓯式月饼”为名,制定团体标准,并由丁学观的企业主导起草。
“就像哈尔滨的‘哈式月饼’一样,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流派。”丁学观说。
“瓯式月饼”的团体标准明确了三大核心特征:外皮布满芝麻,酥脆可口;馅料必须包含鲜肉制作的五仁;猪肉必须使用新鲜肉,禁止使用冷冻肉。
“当时我力排众议,坚持要用鲜肉。既然要做,就要做精品。”丁学观语气坚定。
祭月、送礼、团圆,一枚大月饼里独有的温州人情
桥墩月饼不仅是食物,更是温州地区中秋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秋祭月,是我们这里的传统习俗。”丁学观描述,每逢中秋,家家户户会在空地上摆上月饼、水果、糕点,点燃香烛,祭拜月神。“月饼要放在盘子正中间,象征圆月。”
对于温州苍南桥墩镇人而言,大月饼还承载着亲情往来的功能。“外公外婆要送月饼给外孙,寓意团圆、亲上加亲。”说到此,丁学观的笑声中满是回忆,“以前人丁兴旺,小个月饼根本不够分,所以才会越做越大。”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每年都要求家里做最大、更大的月饼,“总想和小伙伴炫耀一番,我的月饼是最大的!”
这种“大”,也暗合了温州人“既能抱团打拼,又能独当一面”的精神特质。“一个月饼,全家人分着吃,合起来是一个圆,分开来各得其所。”
瓯式月饼制作过程。 受访者供图
从爷爷辈到自己这儿,家族做月饼已传三代,106年的品牌背后,是对传统的坚守,“如果不创新,非遗会消亡,所以我们一直在调整口味,让年轻人也爱上这口家乡味。”
如今,丁学观还有更宏大的目标:“第一步推集体商标,让‘瓯式月饼’品质可控;第二步把它卖到全国,创新口味适应各地需求;第三步争取申报国家级月饼款式,让它从‘旁听生’变成‘正式生’。”尽管当下行业面临价格战困境,他仍坚持“不降价、保品质”:“赚钱重要,但让大家吃到月饼就想起乡愁,这份意义更重。”
今年9月,苍南第五届月饼节刚落下帷幕,“爱饼才会赢”的主题与热闹的祭月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明年中秋,欢迎大家来苍南,尝一口现烤的‘瓯式月饼’,感受我们的民俗风情。”丁学观发出邀请,也期待着这款温州特色美食,能在全国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
瓯式月饼。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今年的月饼,不敢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