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血糖主要由主食提供,不吃主食血糖就应该不会高”,相信不少有糖尿病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真的这样做了却发现,不吃主食比吃了主食的血糖反而更高,这个看似反常识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我们身体一套复杂的应急机制在作祟。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血糖与主食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吃进去的米、面等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们经过消化,会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这就是“血糖”的主要来源。所以在糖尿病饮食管理中,合理控制主食量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步,这就像给一个漏水的池子加水,要控制好进水管的流量。
需要知道的是,控制不是断绝!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大脑、心脏、肌肉的日常运转,都需要血糖来提供能量,而这部分能量大约有60%需要由主食来提供。很显然,当主食吃得过少或完全不吃主食时,身体就断粮了,但生命活动不能停止,于是身体就会启动两套紧急预案:
我们的肝脏里储存着一些备用血糖,叫做“肝糖原”。一旦发现从食物中摄入的血糖不足时,它就会立刻把库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这本是身体的保命机制,但对于糖友来说,由于胰岛素功能不佳,这些“内源性”的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堆积在血液里,反而导致了餐后血糖的升高。
如果“战略储备粮”肝糖原用得差不多了,身体就会通过分解脂肪来功能,这听起来好像能减肥,但危险也随之而来。因为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少量酮体身体还能及时处理掉,但如果短时间内大量产生,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引发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简单来说就是: 你不吃主食,身体误以为遇到了“饥荒”,于是拼命地自己生产血糖,以至于产生对身体有毒害作用的有毒物质,结果就是餐后血糖不降反升,还带来了额外的健康风险。
所以,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因为要控制血糖不吃主食,也不能盲目地少吃主食,而是要学会合理吃主食,主要掌握两个原则:
保证总量: 一般情况下,每天应保证有 4-6两的主食,合理分配到一日三餐中。
讲究搭配: 在每天的主食中,最好有一半用粗杂粮比如燕麦、糙米、藜麦、玉米和杂豆来代替精米白面。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像“缓释胶囊”一样平稳地释放血糖,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利器。
你明白了吗?点个赞转发告诉更多糖友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