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你会做面吗?在福建当地,有一种号称可以“无限繁殖”的面——线面。当地人笑称“精卫填海的时候就该用它”。莆田退役军人郑天金瞅准了这碗历史悠久的面,用曾经握着枪杆子的手,将3公分的面团拉成一根根0.6毫米的线面。
01“咱当过兵的人,还怕卖面条?”
福建线面堪称面条界的“天花板”选手。它是中国最长的面种,细如发丝,柔若绢绸,光看卖相就自带“仙气”。数百年来,线面几乎见证着福建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结婚定亲,婴儿出生,过年,办寿诞......它不仅承载着平安喜乐和长寿的美好寓意,更是福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样一碗寓意“长长久久”的线面。从揉面到下锅,和面要精确计算温度,醒面要严格掐着时辰,而拉面的力道更是关键。整个流程需要经过9个环节,花费至少10小时,费时费力又费工,这没点“真本领”啊,还真做不出来!
在部队代理炊事班时,郑天金看到战友们吃饱饭有干劲,满足感强烈。退役后,他回到“中国面点师之乡”园庄镇,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线面生意,开始探索百年线面创新发展之路。
起初,大家都觉得他“瞎折腾”。面对前路的困难,郑天金常常告诉自己“咱当过兵的人,还怕卖面条?”
02别人嫌苦,他偏上
从凌晨三四点的灶台到跑审批的奔波路,从挨家推销的碰壁到更新设备的迷茫。“在哪干,都争先”这是老兵心中永不言败的信念。
他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建立了16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并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检测室、农村电商直播间以提升园庄线面的产业化水平。郑天金不断参与研发新品,将传统的线面融入火龙果的绛紫、菠菜的翠绿、胡萝卜的橙黄,推动线面走出产品单一的困境。
此外,园庄镇将线面作为特色产业扶持,传统线面多为散客生意。两年前,莆田首个面点类集体商标注册,顾客逐渐从省内扩展到浙江、广东等地,甚至远销东南亚,缓解了客源有限的局面。
遇到困难,郑天金总会想到曾在军营,器械场、跑道、体能训练室里一次次的挥汗如雨,这些经历化作他坚持不懈的动力。也成为这碗滚烫线面中的“军营秘方”。
03靠着“轴劲儿”,他带领乡亲们找到了致富路
汗水浇灌出了硕果。 2021年郑天金的品牌终于落地。2023年“郑氏索面制作技艺”入选仙游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企业被列为“福建省非遗传承实践基地”。
靠着一股子“轴劲儿”,这么一位看似平凡的老兵,不仅把线面做成了县级非遗,还带着战友和乡亲们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如今,郑天金带动退役军人和贫困户就业30多人,企业年预计产量突破70万斤,年产值突破800万元。一箱箱包装精美的园庄线面,每天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未来,郑天金希望开展“退役军人驿站”线上线下试点,为老战友提供聚会唠嗑,售卖多样化产品的“老兵杂货铺”,真正做到“退役不褪色”。
郑天金团队八一到某部队慰问(受访者供图)
怎么样?这碗加了“军营秘方”的线面,你想来一碗不?9道工序的坚守,是对传统的敬畏;1600平米基地的建设,是对创新的担当;带着乡亲闯市场的执着,是对共富的践行;我们看到老兵的荣光。在"若有战,召必回" 的誓言里,更在"在哪干,都争先" 的行动中,这碗线面,拉得越长,越见初心。脱下军装,军魂仍在,换了战场,冲锋不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战友把军人的作风带到工作中,用实践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