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老房子,翻出来小时候的照片,还记得当时拍照片要用胶卷,一卷只能拍二十多张,价格还老贵,能有一些照片可金贵着呢,拍的时候张张都要选好了角度,摆好了姿势,拿好了道具再拍,老照片里面有一张我举着鸡蛋糕傻笑的老照片,引起了自己长时间的回忆,想想小时候还真有一些“老味道”,如今都很难吃到了,能吃过3种以上的,大概孩子都上中学了吧。
80年代的鸡蛋糕,没有现在的蛋糕那么软,是扎扎实实的,外面还裹着一层蜡油纸,拆开的时候会 “沙沙” 响,刚买的新鲜鸡蛋糕最香,咬一口能看到细密的气孔,蛋味特别浓,有点噎人,得就着白开水吃,奢侈的时候用牛奶泡着吃,味道极美!过节串亲戚的时候,拿袋子鸡蛋糕可流行了。
上学的时候揣1个在书包里,课间 拿出来,掰一半分给同桌,掉在课桌上的渣子,要赶紧用手抹起来吃掉 —— 那时候觉得,比后来的奶油蛋糕好吃一百倍,现在老面包店也看到 “老式鸡蛋糕”,但再吃也不是哪个味道了。
麦乳精这东西真的是高级货,一般家庭都是拿来待客用的,一直不知道是啥,后来当了美食博主才搞清楚,正确吃法是冲水喝,但我们那会儿,谁不是偷偷撬开铁盖子,用勺子崴一大勺直接塞嘴里?
那齁甜齁甜的结块在嘴里慢慢化开,混着奶香和麦芽的焦香,直冲天灵盖。 等大人发现罐子见了底,免不了一顿说。但那股偷来的甜头,比什么都带劲。
过年才有的高级货,穿着五颜六色的糖纸外衣,像一颗颗宝石。小心翼翼地咬开一个角,里面黏稠的糖酒液就流了出来,混合着可可的苦涩,那种又冲又甜的味道,对小孩来说,简直是味觉的冒险,但说实话里面的液体味道很一般,不过在当时那是让一群小孩围观、羡慕的糖果了。不过糖纸好看,我总把糖纸小心翼翼地剥下来,压平,攒在铅笔盒里,叠星星用。
那时候的橘瓣糖,是硬糖,一块钱能买一大把,学校门口的大爷把它装在透明的塑料瓶子里,像小橘子瓣一样,有橙的、黄的两种颜色。含在嘴里的时候,要慢慢化,不能咬,不然甜得太快。上课的时候偷偷含一颗,甜味从舌尖漫开,连听课都觉得有精神。
这大概是最简单的甜品了。沙瓤的西红柿,切块,撒上厚厚的白糖,等它腌出汤,80年代的西红柿和现在真的不一样,沙瓤多汁,尤其是碗底最后那口西红柿汁,简直是琼浆玉液,家里有条件的冰镇过后,能治愈整个夏天的烦闷,这个味道我至今清晰的记得。
现在的西红柿,再也腌不出那么多、那么红的汤汁了。 不知道是西红柿变了,还是我们的童心没了。
小时候快过年的时候,妈妈会在架起铁锅炸馓子。大铁锅里倒上油,烧到冒烟,她把揉好的面团搓成细条,绕在手上,用筷子慢慢放进油里 ——“滋啦” 一声,面团立刻变金黄,油香飘满整个院子,不过妈妈的技术不怎么样,有的粗有的细。
刚炸好的馓子特别脆,拿一根,咬一口,掉一地渣子,要蹲在地上捡着吃。妈妈会把馓子装在铁皮罐里,过年的时候摆上桌,招待客人,我总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掰几根,小时候肚子里油水少,吃这个是真的解馋。
现在菜市场卖的炸馓子已经没购买的欲望了,可能好吃的太多了吧。
这些味道,就像小种子,藏在回忆里,说不定哪天就发芽了。就算味道变了,不喜欢吃了,可这些记忆还在,提醒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简单的快乐。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