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味精“毁了”中国菜,放味精等于不健康?味精的“被误解之路”
创始人
2025-10-28 17:22:37

味精近些年来,可是经历过“大起大落”,期间最离谱的传言,莫过于它“不健康”,但却是毫无疑问的误解。

从巅峰到谷底

1908年的日本,一位名叫石田菊苗的科学家,从普普通通的海带汤里,敏锐地捕捉到了“鲜”味的秘密,并成功提取出了那种能极大提升食物风味的物质——谷氨酸钠。

味精,就这么诞生了。

这无疑是烹饪界的一次革命。

它不像糖需要甜菜甘蔗,不像盐需要海水矿藏,却能点石成金般让菜肴变得鲜美可口。

于是,整个20世纪上半叶,味精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它先是风靡了整个亚洲,成为家家户户灶台上不可或缺的“提鲜神器”。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魅力甚至征服了战场。二战期间,太平洋上的美国大兵们发现,对手日本军队的军粮吃起来格外“对味”。这一调查才发现,秘密就在于日军口粮里添加的味精。

这一发现让美军如获至宝,随即效仿,将味精广泛用于自己的野战口粮和罐头食品中。

战后的民用市场,味精更是势不可挡。无论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中餐馆,还是西方家庭主妇熬制的浓汤里,味精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到了20世纪中叶,味精的全球化达到顶峰,中国的“佛手牌”,美国的“魏佳”(Ac'cent)等品牌,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可以说,当时的味精,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鲜味”。

可命运的转折点,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1968年,一份权威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

写信的是一位名叫郭霍曼的华裔医生,他在信中描述了自己在美国中餐馆用餐后,出现了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颈部麻木、心悸、头痛等,并将原因归咎于菜肴中使用的味精。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一封个人经历陈述的读者来信,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报告。但它产生的破坏力却是惊人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存在诸多不解与偏见,这封信恰好为一种模糊的“恐惧”找到了一个具体的“靶子”。

很快,“中餐综合症”这个带有明显标签化色彩的词不胫而走,味精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众矢之的。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的评估已经明确得出结论:正常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但科学的结论,在已经蔓延开来的恐慌和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味精的“污名化”时代,就此拉开序幕,其负面形象从欧美社会逐渐向全球扩散。

这股风潮,在近十年前后(大约2010年代)也猛烈地刮到了中国本土。一波新的谣言开始在网络和民间流传,称味精在超过120℃的高温下会转变为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这一说法精准地击中了国内民众日益增强的健康焦虑,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家庭抵制。

曾经家家必备的味精,几乎一夜之间从“鲜味大师”变成了“健康杀手”。

这一波冲击对行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以“莲花味精”为代表的民族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销量断崖式下滑,企业一度走到退市的边缘。

但真相究竟如何呢?

科学验证表明,我们日常的家庭烹饪,比如炒菜、炖汤,温度大多在100℃左右,即便是爆炒、干煸,也很难长时间持续达到产生显著量焦谷氨酸钠的超高温度,所产生的微量物质对人体并无危害。

而且,当人们纷纷抛弃廉价的味精时,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转而青睐的酱油、蚝油、鸡精、各种浓汤宝等调味品,其核心增鲜成分,依然是谷氨酸钠。

我们避开了“味精”这个名字,却未必避开了它的实质。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

重新审视被“妖魔化”的白色晶体

当我们剥开层层谣言和偏见,味精的真实面目,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首先,它并非什么人工合成的“化学怪物”。

谷氨酸钠是一种天然的氨基酸盐,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如蘑菇、番茄、海带、甚至母乳里都有它的身影。

味精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是从粮食中提取的天然鲜味物质。它和我们熟悉的酱油、奶酪一样,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智慧提升食物风味的产物。

从安全角度看,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和美国FDA等权威机构,早已将味精归为“公认安全”的类别。也就是说,在正常食用范围内,它并不会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关于高温致癌的谣言,也早已被科学实验反复证伪。

那些声称对味精敏感,会出现不适反应的情况,在严格的双盲对照实验中,也并未显示出稳定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味精的“罪过”,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心理暗示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不仅如此,适量且合理地使用味精,还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一种“减盐利器”。味精的增鲜效果,可以在减少食盐用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菜肴的美味。

有研究表明,用味精替代部分食盐,有可能将整体的钠摄入量降低约8%,这对于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而味精具有极高的经济性,用量极少,增鲜效果却非常显著,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或地区,能用极低的成本极大改善饮食风味,因此它也曾被誉为“穷人的肉汤”,在保障基本饮食需求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

在餐饮行业,它则帮助厨师们稳定出品风味,降低了大规模供餐的难度和成本。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问题的另一面。

味精的争议,部分也源于其被“滥用”。一些厨师为了掩盖食材不新鲜或烹饪技艺的不足,会过量使用味精,导致菜肴出现一种单调而令人不悦的“味精味”,掩盖了食物本身千变万化的天然风味。

但这口“锅”,真的应该由味精来背吗?恐怕更值得检讨的是使用它的人和使用的方法。

这就像一把菜刀,在厨师手中是创造美味的工具,在不法之徒手中却可能成为凶器。换言之,将烹饪技艺的失败简单归咎于一种调味品,无疑是一种懒惰的思维。

希望我们能理性、客观地看待味精,让家常菜肴在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多一份恰到好处的鲜美。

环球时报新媒体:2020-01-20:美媒:研究称中餐的味精无害,觉得它不健康是种族歧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北菜厨师群,东北菜中餐厨师招... 东北菜厨师群由阿宝2018年开始创建,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东北菜厨师群,除了东北菜还有粤菜厨师群、川菜...
原创 炖... 每次闻到邻居家飘来的炖排骨香味,你是不是也好奇:为什么我炖的总差那么点意思? 炖排骨看似简单,其实藏...
香港航空携手香港东涌世茂喜来登... 呈献「大屿山风味」 细味香港天然飨宴 香港2025年11月11日-- 香港航空与香港东涌世茂喜来登酒...
原创 吃... 每次冲进自助餐厅,是不是都像解锁了美食版“无限流副本”? 左手拿烤肉,右手夹海鲜,饮料罐堆得像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