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下领鸡蛋转为线上发红包——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销套路已经瞄准这一人群的网络私域,渗透进他们的朋友圈。一些自称“国医圣手”“中医专家”的人,在老年人的聊天群里分享临时直播链接,用一个个离奇“病例”去宣传保健品的“奇效”,还称保健品配方是“国家保密项目”,脑出血危重患者吃后药到病除。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当前,正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在网站、平台、小程序等开设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记者经过三个月调查,将部分“养生群”相关情况举报至涉及企业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
10月29日,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反馈,记者搜集到的证据可证明被举报公司的行为构成虚假宣传,目前已立案,相关证据也同步给产品厂家所在地监管部门,多方同时开展调查。
老人熬夜看养生直播
每次交易临时组群付款后解散
晚上11点半,82岁的刘先生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盯着手机屏幕。屏幕上,一位自称“养生大师”的主播讲述各种养生秘诀。主播边讲,老人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一节课结束,老人很快完成课后的答题领奖,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说,“看,我又领了3毛钱。”
这已成为刘先生过去一两年的常态。他的孙女刘女士说,老人之前参加了一次“进群抢0元鸡蛋”活动,很快就有“养生助理”加他好友,并把他拉进了一个养生群。群里每天听课打卡,正确回答问题后可返现0.3元到个人账户。
一开始,家人对刘先生热衷上课的行为并没放在心上,但很快,家里出现了大量保健品——某某大补丸、红景天口服液、中药饮片枸杞子......这些都是直播群中推销的“养生产品”,主播称“包治百病”“治疗各种高血压、关节炎”,刘先生频繁下单。
“老人有时胳膊肿、脚肿,去医院抽血检查也说不出原因,就觉得吃了这些挺管用的,家人劝也不听,就说我们又没听课、都不懂。”刘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近一年,老人买保健品累计消费1万元左右。
刘女士说,老人通过观看课程或一对一解答,会被建议吃什么产品,随后便向群主订购。每次订购会建新群,老人拿到保健品后,群主就会将群解散,直到下一次购买时再次建群。
“我爷爷买6盒枸杞子,花了2000多块钱!同时收到的,还有送的3瓶酒。群里介绍说是全国最好的枸杞,外面买不到。”刘女士说,爷爷就让她帮忙搜3瓶酒的价格,“搜出来零售价300多元,只是个别网店有卖,不知是谁定的价,老人还觉得自己占便宜了。”
刘女士告诉记者,之前群里卖的好多产品在网上搜不出来,“最近他们可能是警惕性高了,卖的都是有国药准字的产品,但在网上、药店却大多找不到类似产品。我爷爷也是知识分子,但他不相信身边最亲的人,就相信这些人,你跟他讲道理、发脾气都行不通,闹得挺不愉快。”
老人坚信产品有奇效
甚至停掉治病的西药
山东德州的李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他的父亲深陷所谓“养生直播”,不仅购买了大量“保健品”,甚至引发了一系列家庭问题。
李先生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开始热衷于观看养生直播,起初自己并未在意,认为老年人按照直播中的内容锻炼没有害处,随着家里快递包裹越来越多,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父亲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去年却花了2万多块钱买这些东西。钱不够花,他还向我母亲要,(因为)要不着还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李先生谈及此处颇为无奈。
他说,老人此前就有一段被假冒伪劣保健品欺骗的经历,但这次还是被“洗脑”,自己多次劝说也不管用。他曾经看过父亲买的“保健品”,包装上明明白白写着“固体饮料”,既无国药准字、处方药标识,也没有相关认证标志,却在直播中声称含有昂贵中药的成分。老人坚信这些产品具有奇效,不仅自己吃,还让李先生的母亲一起服用,甚至认为生病不用吃药,吃这些“保健品” 就能痊愈。
老人本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往一直依靠医院开具的正规药物控制,在开始服用“保健品”后,就停药了。
李先生记得,有一次他和爱人出差了,儿子发烧生病。老人因迷信“保健直播”,拒绝让孙子就医,自己在家按照直播间里学到的进行“穴位按摩”,导致孩子病情加重,直到孩子“烧得不行”才通知亲戚送往医院。后来李先生和妻子听说了,心疼得不行。
李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老人因为频繁购买“保健品”成了“月光族”。有一次,李先生听到直播中在宣扬“儿女不给父母买保健品便是不孝,不吃他们推荐的产品就是不懂养生”等观念,他认为这进一步误导了老人,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主播都有五六个“专家”称号
相关机构:没设立过这些名头
进入“养生群”,必须通过推荐或验证。北青报记者在群内老人的推荐下,通过管理员验证,进入四个所谓的“养生群”,分别是“百姓跟我学中医”“国医圣手某某传人”“健康兵法”“中华养生汇”。四个群售卖不同的产品,设有“客服”“助理”“营养师”等名义的管理人,每天嘘寒问暖,发布临时直播链接。
直播往往需通过H5外链进入,以“伪新闻采访”或“讲座”形式播出。开头为宏大激昂的音乐,相关介绍用“长寿密码”“医者不用药也能治好病”等词吸引眼球,宣传“平时花小钱保养,不去医院花大钱治病”。
直播以“数十家三甲医院响应、数百名主任医生听课”打造所谓“专家”的权威形象,用“他把毕生搜集的2000多个偏方无偿传授给大家”强调所谓“专家”的责任感,然后利用一些发病快、治疗费用高的极端病例,制造老年人的健康焦虑。
几名所谓“专家”一出场,就被冠以“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某某御医、国医圣手传承人”“中医院院长”“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医药文化传承人和推广人”等等诸多名头。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中医院院长”“中医研究所所长”并没有准确的院、所详情,不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关于命名的相关规定。另外,关于直播中提到的所谓“传承人”“推广人”“全国知名专家”等,在向多家省、市级中医医院医生以及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工作人员咨询时,北青报记者被告知“没听说过,也没设立过这些名头”。
此外,直播前后,群管理人会设立答题环节并发放小额红包,而且只有观看完直播才能答题、领红包,如此设置吸引不少老年人准时观看。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每天的直播链接都不同,并且只保存24小时,同时开通了验证功能,必须添加群主好友,获得授权后才能观看,从而规避审查。
宣称脑出血危重患者吃了药到病除
官方:产品曾因广告违法被罚
其中一次直播,“专家”讲述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很快话锋一转,开始介绍一则病例,“有一个50多岁的小老弟,每天昏迷好几次,刚开始只是头疼,疼了几天就每天反复抽搐、昏迷,到医院里一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
“专家”说,“医院开了病危通知,告诉病人能不能治好不好说,每天费用非常高。”然后他开始煽情,并不断讲述病人遭受的折磨,“后来他们找到了我,我给他开了止痉散的加减味,嘱咐他一定要听话,用上雪某平口服液(一种保健品)。当天他就有所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一周以后就好了一半了!之后我给他减少了中药的剂量,加大雪某平口服液的用量,病人就不再昏迷、抽搐了……”
在这位“专家”口中,病人坚持用160天雪某平口服液,脑出血治好了,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更在直播里称“用了雪某平,血管年轻,人也会看着年轻,相对也就更长寿!”
直播最后,还会有一名“病愈”老人致电“专家”,贬低正规医院治疗的同时,不断鼓吹保健品的奇效以及对“专家”的感谢。
在聊天群和直播中,“专家”和“助理”反复强调雪某平的功效,“雪某平口服液是六方合一,取核心成分酸性脂蛋白所制成,加上国家保密项目,它还有很多保密成分是大家看不到的。”“这是我们向厂家争取到的福利,向老年人便宜出售,一套(对外)售价高达5980元,通过群内团购,价格只要1770元,建议大家多囤药,坚持服用。”
消息一发布,群内多人报名,并纷纷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由于群内设置无法添加好友,北青报记者随机复制率先报名的成员留下的手机号进行搜索,但出现的微信号却显示为“健康助教”,与群内管理员头像一致。
另外,北青报记者在雪某平口服液商标信息中看到,有关部门将该产品划分为“30-方便食品”,并在商品/服务类项目中明确标注“非医用营养液;非医用营养胶囊;非医用营养粉”。商品包装上还有明确提示:出血性疾病和脑溢血出血期禁止使用。
武汉市江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制科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雪某平口服液商标所在公司武汉博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24年因广告违法行为,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000元。
北青报记者通过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网,发现该公司于2022年11月4日被武汉市江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时,工商备案及2022年至2024年企业年报中载明电话均为空号。
北青报记者通过商品外包装上的联系方式找到雪某平口服液受委托生产企业。该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为多个保健品企业生产各类产品,“博海公司的雪某平口服液就是一个普通的保健品,不能当药使。”工作人员听到记者复述直播中的宣传词后,回复说,“这些都是销售公司的手段,一个保健品哪有那么神,老人们别听风就是雨,这可不能信。”
找“专家”看病要先成VIP
买7900元口服液赠一张亲诊卡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几个“专家”在介绍中都标注了“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甚至“中医院院长”的名头,还不时在群里发布一些有患者前来咨询或治疗的视频。
北青报记者便以老年患者身份向几个群的“助理”提出问诊需求。
“张老所在医院必须要成为VIP才能推荐过去,自己排队要好几个月呢。”一名“助手”说,想要成为VIP必须购买10盒价值7900元的首杞口服液(送三盒),之后会赠送一张“张老亲诊卡”。而当北青报记者询问具体医院名称、地址时,这位“助手”却说,“名字记不得了,只有地址,但要先成为VIP。”
另外一个群的“专家助理”表示,该群的“专家”已经不出诊了,想要看病只能通过网上问诊,随即发来一份《学院健康档案》。但北青报记者填写后,一个月过去了,仍未收到问诊通知。
关于网上问诊,北青报记者观看直播时发现,“专家”无需把脉,不论视频中面诊患者身处环境逆光、过曝,还是过暗,只听患者对自身情况的描述,简单看过舌苔,便能开出十几、二十味的药方。有些甚至不用诊断,只要描述一下病情,便开始开药。
北青报记者拿着直播中“专家”为一位自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飞蚊症、二尖瓣反流、颈动脉斑块、肺结节、肠息肉、腰间盘突出、混合痔患者开具的药方,咨询了多位三甲医院的中医医生,得到的结果都是“保健药方”,“吃不坏、也治不了病”。
平台:H5外链诱导和新建群组交易较为隐秘
存在监管难度
北青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微信平台工作人员,对方表示,“近期,我们收到用户投诉,在部分打着‘养生’‘科普’‘公益’旗号的群里,存在发布H5链接诱导用户跳转外部直播间的行为。这些直播间表面上讲授养生知识,实则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夸大相关产品的功效,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养生’类非处方药产品或保健品。”
同时工作人员表示,H5外链假直播、新建群组进行交易较为隐秘,都是为了规避审查,提示广大网友,切莫相信保健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疾病等虚假宣传。
微信安全团队已通过中间页提醒用户注意甄别可疑的直播链接,用户收到安全提醒时请提高警惕。用户如发现所在微信群存在“听课、答题、领红包、买产品”套路的违规行为,请第一时间对组织者或群组进行举报,通过客户端进行投诉,核实证据后工作人员会及时处理,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北青报记者通过微信平台对涉事“养生群”进行了举报,尽管群聊上方实时显示“警惕不实营销信息”,但群内老人仍每天坚持打卡。
记者举报线索获立案
市场监管局:保健品私域直播乱象多
北青报记者将部分“养生群”的运营企业举报至其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
10月29日,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反馈,当前记者搜集的证据可证明该公司行为已构成虚假宣传,目前已立案。
据办案人员透露,涉事企业承认视频是厂家提供,当前相关证据已经同步给保健品生产厂家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
“现在保健品私域直播乱象太多,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也接到了不少举报,但大多数都因证据链不完整,最后不了了之。还有一些企业会出现异地经营、注册虚假地的情况。”办案人员表示,许多私域聊天内容、转账等记录涉及隐私,难以调取,“我们也向腾讯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协查函,希望得到进一步支持。”
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收集证据较为便利,只需保证各个证据间的完整性和关联性:提供消费转账记录并明确收款方身份;将发布者身份及违规内容全程录制,确定发布者与经营主体的关联性;查询相关公司具体名称及注册地,向当地12315或12345热线进行举报。当地有关部门将根据证据完整性、主体关联性展开调查,如果查证企业虚假宣传行为属实,会依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处以10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处100万至200万元罚款,并可吊销营业执照。如果在其中发现有涉及刑事犯罪的,还将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在网站、平台、小程序等开设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此次专项整治重点查处假借专家义诊、健康咨询等名义,借助各类论坛、康养旅游、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景和形式,夸大普通商品或者服务的功效,夸大药品功效疗效,向老年人推销、售卖伪高科技产品、养生理疗产品、保健品、养老服务等行为。严格落实广告审查制度,依法惩处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的行为。严禁保健食品宣称疾病治疗功效,防止保健食品“神药”化。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赵银豪表示,市民面对“养生直播”推销,对“国医圣手”“保密配方”等模糊或夸张表述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无明确资质的个人或机构,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卫健委官网等官方渠道验证真伪。
家属应关注老人消费动态,帮助老人甄别养生信息真伪,购买产品时,应要求商家开具加盖公章的正规发票,避免向私人账户或不明账户转账,同时尽可能地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市民一旦发现所购商品涉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或产品质量问题,应第一时间停止交易,并携带证据向12315热线举报。若造成财产损失,可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追索赔偿,切勿拖延导致证据灭失或维权困难。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实习生 武昱含 杨易铮
统筹 | 孙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