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共生:潮汕人的养生智慧
创始人
2025-10-30 08:43:10

韩师团队在野外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

朴籽粿。黄品 摄

韩山师范学院学者对植物进行采集鉴定。

受访者供图

郑玉忠 吴清韩 温优华

朴籽粿的清新、鼠曲粿的绵密、栀粽的软糯,这些裹挟着草木气息的传统小吃,不仅是中医药“药食同源”理念在民间落地生根的见证,更是潮汕人舌尖上的乡愁。凭借丰富的植物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潮汕人将中草药巧妙融入日常饮食,形成了一套兼具风味与养生智慧的文化传承。

山海馈赠的药食宝库

北回归线穿潮汕而过,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足光雨,加之凤凰山、韩江流域、滨海平原等多样生境,孕育丰富植物资源。《潮汕中草药》收录药用植物1139种,许多既是药材,也是传统小吃原料。

潮州市凤凰山区的朴树(榆科),清明前后新叶萌发,村民采叶与粳米磨浆发酵蒸成朴籽粿。据《中国植物志》,朴树叶能清热凉血解毒。村民说:“以前清明吃朴籽粿,不仅应节,更是因春天湿气重,它能清热解毒。”朴籽粿正是祖辈传下的养生智慧。

山野中的鼠曲草(菊科),其地上部分能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是制作鼠曲粿的关键。百年前,潮汕人便将新鲜鼠曲草洗净焯水,与糯米碾成粉,包入花生、芝麻等馅料,蒸熟成鼠曲粿。鼠曲草自带清香,口感好,又能祛湿,很适合潮汕潮湿气候。

潮汕常见的凉粉草(唇形科),别名仙人草,地上部分可消暑、清热、凉血。夏季,潮汕人会用凉粉草熬制草粿,冷藏食用,解暑效果佳。福建、台湾等地通常将其叫做“烧仙草”,也是闽台等地传统饮品,常搭配仙草冻、芋圆、蜜豆等,兼具清热与美容功效。

田间的积雪草,《神农本草经》列为清热要药,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效。因此,积雪草被用来制作蚌壳草丸,是潮汕民间常见的养生小吃。

地缘封闭的智慧传承

潮汕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格局,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使饮食文化得以完整传承。亚热带湿热气候与频发灾害,让先民非常注重中医药理论融入饮食,形成独特的药食融合,是先民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栀粽(又称枕头粽)的“焚灰取碱”工艺最具代表性,它的形成便与地缘环境密切相关。以前没有食用碱,先民就地取材,焚烧本地黄荆、鹅掌柴取灰沥制“栀水”(碱水)。黄荆碱水可消风解暑,鹅掌柴碱水能祛风除湿,既让粽身软糯,又适配夏季湿热气候,成为应时养生选择。端午节庆习俗吃栀粽,反映了对中药特性的深刻认知,体现了一种顺应时令的养生方式。

针对湿热引发的肠胃问题,鸡屎藤粿堪称“食疗良方”。潮汕人将具消食化积功效的鸡屎藤叶与糯米磨粉制粿,内包花生、椰丝等馅料。淡淡药香中藏着健脾养胃的智慧,是潮汕人记忆中的“健胃药”。

沿海居民食海鲜易生湿,艾糍(又称艾粿)便成祛湿利器。艾草(含野艾蒿、五月艾等品种)作为艾糍原料,它们叶片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艾糍口感软糯,艾草香气浓郁,不仅是清明节的应节食品,也是潮汕人日常祛湿的“食疗佳品”。

民俗渗透的人文根脉

潮州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中草药、潮汕小吃与民俗仪式紧密相连,并在日常饮食中逐渐交融,成为潮汕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是中草药与饮食结合的关键场景。清明时节气候潮湿,潮汕人有食用朴籽粿、鼠曲粿、清明粿的习俗,人们相信借其中的中草药,能够驱邪避秽、保健养生。《传统食品的俗信内涵研究》记载,此习俗可追溯至明清,既是祭祖之仪,亦是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在祭祀活动中,中草药小吃更具象征意义。每年正月,潮汕“营老爷”祭祀时,会供奉很多中草药的粿品。如苎叶粿以荨麻科苎麻叶片为原料制成,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等功效。苎叶粿口感清香,寓意着吉祥安康,数百年来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神灵的纽带。

即便日常饮食,中草药身影也无处不在。街头咸水粿,其辅食部分为萝卜干,具有消食、下气、化痰的功效。老香黄是潮汕地区的特色凉果,以芸香科佛手的果实为原料,经过盐渍、糖浸、晾晒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老香黄具有舒肝理气、和胃化痰的功效,口感酸甜,带有独特的药香,是潮汕人招待宾客、日常保健的“常备药”。

潮汕特殊地缘格局,既留住了独特饮食文化,也催生出应对自然的生存哲学:从祭祖、民俗仪式到日常茶点,中草药小吃成了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生活的纽带。在环境、地缘、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药食同源”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潮汕大地,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生动体现。

一口草木香,千年智慧传。潮汕小吃里的那缕草木香,既是山海馈赠的物质厚礼,更是潮汕先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千年智慧回响,让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理念在烟火气中落地生根。潮汕孕育药用植物,从山间萌发的朴树叶、田埂丛生的鼠曲草,到解暑的凉粉草、消肿的积雪草,构成“药食同源”的坚实物质基础。先民顺势而为,将清热凉血的朴树叶揉进米浆蒸成朴籽粿,把祛湿的鼠曲草与糯米碾粉包成鼠曲粿,让自然的馈赠化作舌尖养生美味,成就了药食共生的生态智慧。

■观点

传承传播民俗小吃

韩师在行动

尽管中草药在潮汕小吃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但由于潮汕方言的特殊性,许多植物原料存在“一物多名”“俗名难考”的问题,这给潮汕小吃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阻碍。

近年来,韩山师范学院学者通过实地访谈、标本采集鉴定、文献考据等方法,对潮汕小吃中的植物原料进行基源考释,厘清了多种基源植物的分类信息。

他们发现,许多潮汕小吃的俗名与植物学标准名称存在偏差。以栀粽为例,传统语境中“栀”常被误认为是茜草科栀子,但实际调查发现,“栀粿”的名称源自潮州方言中“栀”字有“碱”味的意思,其碱水的主要来源是黄荆或鹅掌柴的枝条焚灰沥水。学者们通过标本采集和形态学鉴定,明确了黄荆(Vitex negundo L.)属于唇形科牡荆属,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L.) Y.F. Deng)属于五加科鹅掌柴属,纠正了长期以来的认知偏差。

截至目前,已考释了20种潮汕传统小吃,涉及24种基源植物,分属17科22属,涵盖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多种生活型,为潮汕小吃文化的科学解读提供了依据。

如今,随着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保护,潮汕小吃中的草木密码被一一破译,这不仅让潮汕小吃的养生价值得到科学解读,也为其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相信未来,这些裹挟着草木香气的小吃,将带着千年“药食同源”智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在味觉中触摸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这份守护安康的传统智慧永续传承。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零食袋中的干燥剂,原来这么有用... 食品中的干燥剂 看着小小一包 很多人会随手扔掉 殊不知小小的干燥剂 其实有大用处! 今天就教教大家怎...
今日水素:杂粮豆浆,孰优孰劣? 清晨的餐桌,总面临选择:一碗扎实的五谷杂粮粥,还是一杯香浓的现磨豆浆?这两种看似传统的早餐,实则蕴含...
原创 非... 苏州人大都偏爱甜糯的食物,制作和食用糕团食品自古也是苏州人时令饮食的一种习俗。 01 追溯历史 苏式...
原创 客... 日本连锁西餐厅萨莉亚2025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其海外市场客单价已从五年前的30元升至41.9元,正式...
药食共生:潮汕人的养生智慧 韩师团队在野外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 朴籽粿。黄品 摄 韩山师范学院学者对植物进行采集鉴定。 受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