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11日电(刘潇 张静 王钰涵)和面、上色、造型、蒸制……指尖翻飞间,一只憨态可掬的生肖龙醒狮花馍在苏娜手中渐显灵动模样。这门被称为“面花”的传统技艺,融合捏、揉、剪、压等多种技法,不仅是色彩斑斓的食用艺术,更承载着深厚的吉祥寓意,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肃州区鑫源家园的“馒禧花馍店”,“95后”店主苏娜正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
与花馍结缘:从好奇到热爱
28岁的苏娜是土生土长的北方姑娘,对面食和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2021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一份安稳工作,直到一次偶然机会被造型精美的花馍深深吸引。
“那些用面粉做的花鸟瑞兽,形态逼真,还藏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带着好奇,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检索、咨询艺人,一点点叩开这门艺术的大门。
花馍制作工序繁杂,复杂造型需耗时数天,苏娜却越钻研越着迷。2023年,她毅然辞去工作专心研究花馍,并于次年赴山东系统学习。然而学成归来后,现实给了她一记“重拳”,她说,“眼睛好像学会了,但是动手总会出问题,要么面没发好,要么配比失误。”
那段日子,家里顿顿吃馒头。在家人鼓励下,她重新振作,上网借鉴经验、反复练习,还将制作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寻求建议。随着技术日渐成熟,账号积累了固定粉丝,不少人询问“在哪能买到”,这给了她开店的信心。
图为在肃州区鑫源家园的“馒禧花馍店”,“95后”店主苏娜正在制作花馍。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让传统焕新:老手艺的新生命
2025年3月,“馒禧花馍店”正式开业。初期顾客稀少,苏娜通过抖音、朋友圈分享新品,用“周岁宝宝花馍”“寿桃喜馍”等精美造型吸引关注,还主动参加非遗展、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一点点打开知名度。
制作间里,苏娜眼神专注。蒸熟的南瓜混着鸡蛋面粉揉出黄色面团,菠菜汁、红曲米粉调出绿、红等色彩,经过揉、搓、捏、拽,普通面团便披上“彩衣”,变身寿桃、醒狮等造型。
图为苏娜制作好的花馍。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苏娜手中,花馍成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载体。她坚持原料只用面粉、鸡蛋,色彩均取自天然果蔬汁。造型上既贴合婚庆、祝寿等传统场景,又推出粽子元素、教师节花束等创意设计,支持私人定制,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从好奇萌芽到全职投入,从屡屡失败到订单稳定,苏娜用五年青春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前些天有位外地客人看到视频特意下单,品尝后特别满意。”如今,她的订单通过线上推广和老客口碑,已有了稳定客源。
“守住老手艺需要耐心,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新’。”苏娜说,“未来我将继续探索,让更多人通过花馍感受传统民俗的温度,品味面团里的幸福滋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