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趋势引领下,蔬菜脆这种零食受到大众喜爱,新兴品牌加速布局即时零售渠道,传统零食企业与商超自有品牌纷纷加码,然而,繁荣背后也有不少挑战。
高度同质化的果蔬种类、包装风格等正在侵蚀品类创新力与品牌辨识度,高温加工导致维生素大量流失,过量添加油盐糖等与健康定位背道而驰,当健康标签沦为营销话术,行业如何在营养保留、口感优化与品质管控之前找到平衡点?
不断简化的配料表,“生硬”突显健康属性
近日,星期零甜菜根脆与甜豌豆脆正式上线叮咚买菜,大力宣传“无额外添加,配料一目了然”,想要以此契合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根据《2025中国健康饮食消费白皮书》显示,68%的消费群体在选择食品时会主动查看配料表,超过85%的年轻人表示愿意为”少添加、天然”的产品支付较高价格。
在此背景下,众多品牌响应市场需求,致力于精简配料表,蔬菜脆这类食品亦是如此,上述品牌新品不仅契合大众对清洁标签的追求,也标志着其在即时零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丰富了健康零食的多元消费场景。
还有品牌也在配料简化上下足功夫,其推出的“什锦蔬菜脆”原料仅包含芋头、秋葵、南瓜、香菇、红萝卜这几样常见蔬菜,并明确标注“防腐剂、香精色素添加量0”。
保留蔬菜原始本味也已经成为众多蔬菜脆产品的核心卖点,比如某品牌推出的“山珍香菇脆”在宣传过程中,着重强调选用优质香菇,使用真空低温脱水技术,“锁鲜、锁味”,品牌直接宣称“自然的鲜美,我们为你保留了”;某品牌产品宣传页面介绍产品使用VF真空油炸脱水技术,“保留蔬果本味、保留蔬菜色泽与形状”。
从产品宣传看普遍都是通过简化配料表,减少添加来呈现食材自身风味,以此来吸引大众。但品牌宣称的是否属实,值得思考,不少杂牌也跟风打出类似的口号,却会在加工中添加糖、盐或者是香精来掩盖风味缺陷,所谓的“原始本味”不过只是营销话术。
可以看出,尽管一些品牌确实在配料表简化和风味还原上发力,契合大众对健康、天然食品的追求,但也有不少杂牌的虚假宣传,让“保留蔬菜原味”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蔬菜添加种类相似度高,多为混合或综合果蔬脆
当下的蔬菜脆市场,混合或者综合果蔬脆成为主流形态,这类产品往往由多种果蔬搭配而成,除了果蔬配比有差异外制作工艺和产品特点基本相似,难以从众多产品中分辨出不同品牌的独特之处。
某品牌的的“七彩蔬菜干”包含秋葵、青萝卜、南瓜片、马铃薯、紫薯、心里美萝卜多种食材,宣称采用真空低温油炸工艺,主打“保留蔬果自然原香原色”;另一品牌的什锦果蔬脆则混合了黄桃、苹果、紫薯、芋头青刀豆等原料,同样宣称以脱水技术为卖点,强调口感酥脆与风味自然,二者只是在原料组合上有差别,其工艺和宣称的产品优势几乎如出一辙。
某品牌的混合蔬菜脆涵盖香菇、芋头、南瓜等成分,宣传中突出“多重搭配,花样风味”;另一品牌的田园什锦脆片则组合了紫薯、苹果、黄桃等食材,同样强调丰富口感与天然风味。对比来看,两者在制作手法和产品呈现上高度相似,品牌特色并不鲜明。
造成这种产品同质化也可能是果蔬脆的主流加工工艺已趋成熟,笔者查询,市面上混合或综合果蔬脆产品低温脱水、真空油炸等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大众对果蔬脆的认知仍集中在“健康、便捷”等基础属性上,品牌如果推出差异化过强的产品,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度风险。
但混合果蔬脆的同质化问题长期来看可能会限制行业发展,随着大众对零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品牌在保持多元搭配优势的同时,也可以从食材溯源、工艺细节或风味层次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打造独特记忆点。
零食、零售、白牌多品牌混战,市场失序
当前,蔬菜脆市场处于零食品牌、零售品牌、白牌品牌混战阶段,使得市场参与者构成复杂,行业内也没有品牌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集中度较低,各类品牌凭借不同的渠道优势和产品定位争夺份额。
零食品牌中,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沙巴哇、盼盼、味滋源等依托渠道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出了多款蔬菜脆产品,依托线上线下多渠道布局吸引消费者。
除了传统的零食品牌以外,盒马、永辉、山姆等零售品牌也积极入局,推出了自有品牌果蔬脆,比如某品牌建立了每日果蔬、混合蔬菜脆、缤纷水果脆、混合菌菇脆等多元化产品,借助线下门店的流量优势,贴近大众的日常购买场景。
一些白牌品牌通过品类创新,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甄磨坊、俏美味、壹齐食等新兴品牌,在线上电商平台取得不错的销量,某品牌创新将果蔬脆和海苔融合,深受大众喜爱。
在健康消费趋势的推动下,果蔬脆赛道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冻干果蔬市场近几年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预计2025年突破300亿元。在此背景下也有部分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选择低价策略吸引大众,一些白牌产品甚至通过压缩成本、简化工艺来压低价格,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种竞争方式不仅忽视了产品创新,也可能让大众对蔬菜脆的品质产生质疑。
据相关报道一些市场上价格较低的蔬菜脆,采用的大部分是烘干技术,口感较差,还有一些品牌为了让产品口感贴近零食,会在产品中添加糖以及其他添加剂。蔬菜脆市场的混战状态下,部分品牌想靠低价策略带来短期市场份额,长期来看,如果能在品质提升和创新上多下功夫,或许能在混战中突围。
执行标准不一,阻碍品类进步
蔬菜脆行业执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也愈发严重,当前行业存在GB/T 23787-2009《非油炸水果、蔬菜脆片》、NY/T 435-2021《绿色食品 水果、蔬菜脆片》、QB/T 2076-2021《果蔬脆》等多种执行标准。GB/T 23787 - 2009侧重非油炸蔬菜、水果的规范;NY/T 435 - 2021对绿色食品提出要求;QB/T 2076 - 2021则涵盖了多种工艺的果蔬脆。
由于行业内执行标准尚未统一,个别企业选择执行企业标准,某品牌作为休闲零食行业的头部品牌,其推出的果蔬脆产品执行的是自家企业标准Q/FSKDH0005,企业标准相较于行标或者国标,在原料筛选上,可能会和其他遵循统一标准的品牌有差异,比如在果蔬新鲜度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都可能和行业通用标准不一致。
在果蔬脆行业执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趁机钻空子,某公司销售的“辰颐玫瑰盐果蔬脆”执行标准Q/ZZMD0001S,但据有关媒体报道,其配料表中的玫瑰盐执行的是GB/T5461的国家推荐标准,但从感官上颜色并不符合国家标准。
实施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规范市场、保障大众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以高标准生产产品,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果蔬脆行业长远发展。
加工之弊,营养流失成“标配”?
在众多品牌“健康、营养”的宣传下,让不少人将果蔬脆与健康零食挂钩,不过,看似健康的它,在加工环节有着营养大量流失的问题,营养留存情况与新鲜果蔬存在明显差距。
上文笔者提到大部分果蔬脆产品其主要运用真空低温脱水技术,虽然能保留部分营养,可高温处理会让不少热敏性维生素被破坏。比如说原本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猕猴桃,被制作成猕猴桃脆后,维生素C含量会大幅下降,远低于新鲜猕猴桃。
另一品牌的蔬菜脆在市场上也销量可观,其运用真空油炸脱水工艺,笔者查询,新鲜蔬菜水果经过脱水处理后,水分含量大幅减少,但糖分和营养成分得以保留,矿物质在单位重量上的含量升高,但大众实际摄入量可能因食用量少而减少。
作为专做果蔬脆的某品牌,其产品“香蕉脆片”也是采用真空低温脱水工艺,使得营养成分流失严重。虽然配料相对简单只有香蕉和植物油,但加工过程中仍难以避免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损耗,且为了保证口感,添加一定量的油,导致脂肪含量上升。
果蔬脆的生产流程中,高温和脱水环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这种行业普遍存在的产品在营养保留上的局限性问题,也为相关加工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方向。
为提升口感添加大量油、糖,与其健康化背驰
在蔬菜脆的加工过程中,口感优化与健康属性之间常存在矛盾,为了实现酥脆口感,不少蔬菜脆产品会添加较多油、糖和盐,导致脂肪含量大幅上升,使这类产品在风味提升的同时,与健康化趋势形成明显背离,其营养结构也因此发生改变。
某品牌的“七彩蔬菜干”混合蔬菜脆在配方设计上,为了平衡多种食材的风味,添加了植物油、麦芽糖浆、白砂糖、食用盐进行调味。查询其配料表发现每100g含脂肪达到41.5g,脂肪占比达到69%,钠含量668mg,这些添加成分在提升适口性的同时,也可能会让产品的营养构成向高盐、高脂倾斜。
另一品牌的“什锦蔬菜脆”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了提升产品的风味,该品牌在制作过程中同样使用了较多的调味料,这一款混合蔬菜脆,每100g中钠含量高达996mg,每100g脂肪含量在32.3g,虽然说满足大众对美味的需求,但从健康角度出发,频繁食用这样的高油高盐食品,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蔬菜脆市场在追求口感的道路上,过度添加油、盐、糖,偏离了健康化轨道,如何在保持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是蔬菜脆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才可能会在市场中走得长远。
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不合格现象频发
近年来蔬菜脆不合格现象却频频出现,从添加剂超标到微生物污染,各类质量问题不断涌现,不仅危害大众健康,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一原本应带来健康与美味的食品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
河南开心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厚道仁”菠萝蜜综合蔬果脆也曾被通报不合格,其二氧化硫残留量检出值为0.27g/kg,超出标准规定的不大于0.2g/kg。二氧化硫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若过量摄入,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和胃肠道,对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孕妇、儿童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群体危害较大。
同样在河南,西平县华联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潮州市潮安区庵埠皇马食品厂生产的虾条+果蔬脆,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检出值为0.0349g/kg,而标准规定为不得使用。违规添加山梨酸及其钾盐,不仅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还可能影响人体对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正常吸收。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东莞市龙田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浙江麦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虾条+果蔬脆也出现不合格情况。这款生产日期为2022年6月24日的产品,菌落总数项目不符合标准。笔者查询,菌落总数项目不符合标准可能是因为产品生产环境或加工过程的卫生管控不到位,也会影响产品质量与食用安全性。
果蔬脆不合格现象的频发,对行业造成的冲击并不小,持续曝光的质量问题会严重侵蚀行业信誉,削弱市场对该品类的整体信任度,导致大众对果蔬脆产品产生普遍性质疑。
蔬菜脆市场在不断发展中暴露诸多问题制约行业前行,配料表虽在简化,但同质化现象依旧突出,标准的不统一、混战的市场,让大众选择时无所适从,频发的不合格现象也在敲响警钟。唯有全行业齐心协力,规范标准、提升品质、加强创新,才可能重塑市场信任,让蔬菜脆在健康轨道上长远发展,真正成为大众放心的健康零食。
行业思考:蔬菜脆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各类品牌纷纷入局,消费场景也不断拓展,但在这快速发展进程中,一些潜在问题悄然浮现。这些问题在行业成长中虽不可避免,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行业持续繁荣。